咳嗽老不好?可能是病因没找对!3 个真实病例为你揭秘间质性肺病的“元凶”
来源: 上海市胸科医院 09-26

“咳咳咳”……最近又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咳痰喘老不好?可能并非感冒发烧那么简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李锋教授提醒大家,可能是间质性肺病在“搞鬼”


为什么间质性肺病特别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间质性肺病是指由许多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的一组弥漫性肺疾病的总称。通常说来,早期阶段炎症反应为主,叫间质性肺炎晚期阶段纤维化反应为主,叫肺纤维化。因此,人们常把间质性肺病、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混在一起,其意义差不多。”李锋教授讲道。


“随着胸部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间质性肺病被发现。轻症的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重症的表现为胸闷气喘、活动耐力下降。如果患者不到医院做检查,可能自认为是老慢支或者心脏病,耽误了诊治。”


3个真实病例揭开间质性肺病真相


间质性肺病的种类繁多,不同的间质性肺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找到真正的病因很重要!对症施策、积极治疗,通常能获得比较好的疗效。今天就来介绍几个“有迹可循”的间质性肺病患者的故事。


案例一:吸烟及工作暴露是王先生久病不愈的元凶


李锋教授

王先生不明原因咳嗽2年有余,胸部CT显示两肺间质性改变,双肺肺气肿、肺大泡。他年纪不大,也没有什么基础疾病,两肺却都出现了间质性的炎症,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到患者有15年的吸烟史,每天要抽20支。还发现他的工作中长期接触焊接、烟尘、油漆、粉尘。入院后,我们给他做了全麻气管镜下冷冻肺活检。结合活检病理结果综合分析,我们诊断他是由吸烟及工作暴露引起的间质性肺病。建议他戒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患者王先生

按照医生说的,我戒了烟,也换了新的工作环境,明显感觉自己咳嗽症状好转了。半年后再来复查,医生说我的两肺病变明显减少了。不需要治疗,就“治”好了病,太神奇了!


案例二:风湿免疫病是姚女士肺间质病变的“罪魁祸首”


李锋教授


姚女士咳嗽咳痰3年余,日渐加重,胸部CT显示两肺间质性炎症,持续进展。她也没有什么疾病史,做了各种止咳的治疗都没用,病情反而越来越重。结合她的症状,考虑很可能是与其自身免疫有关。入院后,我们给她完善了各类化验,结果证实患者有炎症性肌病,属于风湿免疫病,这才是她肺间质病变的“罪魁祸首”!随即给她进行了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抗纤维化药物的治疗。


患者姚女士


咳了那么久,以为是肺里的毛病,难怪一直治不好!现在,查明病因并做了针对性的治疗后,我不咳嗽也不气喘了,复查肺功能指标也改善了。


案例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韦老伯常年胸闷气促的真相


李锋教授


韦老伯反复咳嗽胸闷气促5年,胸部CT显示两肺间质改变严重。他咳嗽好久,都有肺纤维化的迹象了,一直找不到病因。入院后我们给他做了相关化验,发现类风湿因子升高等异常指标,诊断他应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对症治疗半年后,老伯的症状明显改善,两肺间质病变也明显减轻。


患者韦老伯

本来听说什么肺纤维化只能活2、3年,把我吓得!原来并不完全是肺的问题啊,看来还是要对病下药。


“正如上述这些案例,间质性肺病的病因复杂,种类繁多,辨明“真凶”是关键!其中包括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最常见的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还有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相关的间质性肺病、结节病(晚期)、过敏性肺炎(慢性),其他类型的间质性肺病,如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暴露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肺病、肉芽肿性肺病、多囊腔性肺病、以及罕见的间质性肺病等。”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李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过敏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间质性肺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专委会间质性肺病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间质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委员、上海市呼吸医师协会委员、中国呼吸医师协会青委、中国变态反应医师协会青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分会青委、Thorax杂志中文版间质性肺病专刊副主编。擅长气道疾病、间质性肺病、肺移植围手术管理。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81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