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己发现“肺功能”的变化?5 个妙招、3 种小工具很实用
来源: 看呼吸 07-13

“最近两个月我坚持做有氧运动,也不知道肺功能有没有提升,特意跑去医院看肺功能又觉得‘不值当’……”慢阻肺病患者张大伯说道。 


怎样足不出户发现“肺功能”的变化?哪些人需要特别关注肺功能?什么情况下需要尽快就医?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节目“如何居家发现肺功能的变化?”中,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呼吸治疗师夏金根医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5 个妙招反映“肺功能”变化


“定期检查肺功能可以对呼吸道的通畅程度以及肺容量的大小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肺部或气道病变,明确病变部位,鉴别呼吸困难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能够监控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除了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肺功能检查,患者朋友们也可以在家里通过一些小妙招及时了解自己的肺功能状况。” 


一、爬楼梯


△图源网络


大家可以尝试以平常的速度匀速上楼且中间不停歇,如果一口气能够上 3 层楼,这就说明你的肺功能还是不错的。但如果在爬楼过程中需要歇一会儿才能继续,或者到最后速度明显减慢了,这就提示你的肺功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当然也可以和自己以前的状态进行对比,比如你之前能够一口气爬 3 层楼,但是现在只能爬 2 层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示肺功能下降了。 


二、吹蜡烛


△图源网络


一般情况下,健康成年人能够将气体迅速地呼出去,轻松地把 20 公分之外的蜡烛吹灭,假如你吹蜡烛的时候需要挨得稍微近一点甚至是短于 15 公分,那么就要考虑肺功能下降的因素了。 


三、憋气


△图源网络


吸足气之后憋气,如果可以达到 30 秒左右就表示你的心肺功能处于正常水平,但假如说憋气的时间很短甚至不足 10 秒,那么这也提示你的肺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的损伤了。 


四、观察唇色


△图源网络


肺功能严重受损会阻碍通气,影响肺脏的摄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会出现嘴唇紫绀,因此,唇色也可以作为一个判断依据。 


五、运动测试


△图源网络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跳绳、高抬腿等运动让心率明显加快甚至超过 100 至 120 次/分,然后停止活动,如果心率可以在 5 - 6 分钟内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就说明心肺功能相对不错。 



3 个家用小工具让监测结果更客观 


“除了上述 5 种方法之外,还应该借助呼气峰流速仪、指脉氧仪、肺量计等简易仪器获得更加客观的结果,并且把测量出来的数值记录下来,观察变化的趋势。” 


△图源网络


“提到呼气峰流速仪,哮喘患者们应该都不陌生,它能够检测用力呼气时的最大气体流量,反映肺活动的能力、气道畅通程度以及呼吸肌肉力量。使用之前要先把游标拨到零点的位置,然后站立或者坐着水平拿住仪器,尽力吸足了气之后用嘴巴包牢口含嘴,以最大力气在最短时间内尽快地把气体呼出去,测三次后取最大值作为最终结果。由于在不同时段我们气道的敏感性略有差异,所以建议大家每次在相同的时间点测量。” 


△图源网络


指脉氧仪大家应该也比较熟悉,它可以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查是否存在缺氧。使用时要将仪器夹在色泽红润、更加敏感的食指、中指或者无名指,让红光对准指甲中部,这样读取出来的数据才准确。”夏医生讲道。 


△图源网络


“很多患者可能不太了解肺量计,它既是一个监测设备,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帮助不张的肺泡扩张开来的呼吸康复设备。使用之前先尽最大努力向外吐气,然后用嘴巴包住口含嘴,稍微用力且匀速地吸气,直到你觉得已经不能再继续吸气了为止,在此过程中,肺量计中的白色浮标会相应上移。吸气结束后看一下白色浮标的位置,把旁边黄色的标尺挪到相同高度并读取测量数据。” 


8 个信号提示尽快就医


“除了监测肺功能的变化,识别就医信号也是患者朋友们自我管理的重要部分。当你开始持续地咳嗽咳痰,气短喘憋明显加重,或者之前都安然无恙,近期却感觉呼吸不顺畅了,那么就要考虑去看医生或者到医院做专业的肺功能检测了。” 


“另外,胸部发紧发闷、躺着或者呼气时嗓子里有喘鸣音、不明原因的呼吸道反复感染、体力活动过后嘴唇紫绀、容易全身乏力等‘警报’也值得重视,出现这些症状之后最好尽快就医,在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夏金根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呼吸治疗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相关职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呼吸支持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10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