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联”好还是“三联”好?会耐药吗?……慢阻肺病患者为何不能自行调药?
来源: 看呼吸 2023-11-20

在前几日我们的“世界慢阻肺日”科普直播特别节目中,有网友恰好问到了广大病友们都挺纠结的一个问题:慢阻肺病的吸入用药到底用“二联药”好还是“三联药”好?如何判断自己适用哪种?带着这个疑问《看呼吸》记者采访了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杨汀主任。



“三联”尤其适合病情较重的慢阻肺病患者


“临床更推荐症状较重的慢阻肺病患者首先使用‘三联’治疗。”杨教授首先肯定地回答我们。


“慢阻肺病的治疗药物从最刚开始单独的一个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发展为长效的支扩剂、从一种支扩剂到变成几种支扩剂、从一个单药到变成双药,一直都是不断发展的。临床给广大慢阻肺病患者使用比较广泛的也是‘三联药’,也就是把最强的两种支气管扩张药物再加一个吸入的激素,放到一个装置里。许多患者也问过我,为什么以前是单药,后来变成了两种药放一个装置里,现在三种药放一个装置里?"


“把这几种药合到一个装置里,患者使用时就把这三种药物同时吸入了,这样提高了治疗效率,也减少药物漏服的情况,整个治疗过程的依从性也能提高。三联吸入药尤其适合病情较重的慢阻肺病患者。不过,无论是二联还是三联,都应当由医生评估病情后决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杨教授讲道。



为什么推荐慢阻肺病患者用吸入药而非口服药?


“经常会有患者问我‘为什么我不能用口服药?口服药多方便呀。’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之所以研发机构要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发吸入药,肯定有它的道理,一方面,吸入药物直接作用在气道,能沉积到小气道,直接发挥作用,起效快;另一方面,吸入药物剂量小全身副作用也小;第三方面,一个吸入装置就可同时递送几种药物,彼此间还可协同发挥作用,效果更大更好。因此从这几点来看,我们一般都推荐慢阻肺病患者首选吸入药物治疗。”杨汀教授表示。



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和活动耐力是吸入药治疗的优势


许多病友也想知道,使用吸入药治疗的慢阻肺病患者到底会有哪些改变?


杨教授回答我们,吸入药物的治疗就是慢阻肺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其治疗目的主要是:一、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二、增强活动耐力;三、改善生活质量,部分能提高肺功能,降低少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情况的发生。


“这种治疗方式是经过大量、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的,吸入药物后第一秒最大呼气容积能提高超过100毫升。不过,肺功能的提升不会有明显数字上的改变。不像我们想象中一下子就能提高到很高水平。”



千万不能盲目跟从其他病友选择吸入药,一定要由医生指导调药


许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还纠结和担心会不会耐药?是否需要换药?


杨教授告诉我们,慢阻肺病患者如果使用一种吸入药就可以将症状控制得很好,我们就可以一直用这一类药。但个别患者可能发生疾病进展,或出现急性加重,原来用的药感觉效果不好了,这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比如有个别患者告诉我说,以前用这种双支扩剂或者三联药效果挺好,最近我也没有疾病急性加重,但效果不如以前。这有可能是一些患者对药物里的某些成分出现了‘减敏’的现象,那么医生可以选用别的同类药物替换,我们有很多可选择空间,就像是降压药也不止一种药。治疗慢阻肺病的双支扩剂、三联药,同样都有多种选择空间。”


“我们强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大家不能跟着其他病友自行选择吸入药,别人用着效果好自己也跟着换,一定要由医生指导。医生调药时,一方面分析呼吸困难等症状控制得如何,是否属于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过去急性加重风险的发生情况,除了这些考量维度,还有别的方方面面,比如装置操作过程是否符合患者喜好、药物使用后有无相应副作用、药物可及性等等,这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考量。”杨教授讲道。



本周三(11月22日)晚19:00,我们邀请了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董亮教授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长期管理是控制哮喘的关键?


请把直播链接分享转发给更多的人,每期我们将会从分享直播链接的朋友中,抽取 4 名幸运观众送出我们的精美礼品。


敬请期待!


扫码后分享,参与抽奖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杨汀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主任,呼吸三部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学组(筹)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公共卫生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基金委等5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73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