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后的肺纤维化究竟多久能消失?到底需不需要治?吃药能加快吸收吗?
来源: 看呼吸 2023-03-06

关于新冠感染后的肺纤维化,我们也先后出过两期科普,但最近不少病友在复查之后发现肺部的情况并没有太多改善,多方咨询医生的说法也不一,担心会往坏了发展,想知道究竟多久能好?吃药能不能加快吸收?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下图这位病友的疑惑可以说非常有代表性:


本期就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我们采访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李锋教授。


新冠感染为什么会引起肺纤维化?提示纹理增多、纤维条索、间质增生怎么理解?


李教授介绍,新冠感染后,肺部有感染的概率在8%左右,出现新冠后肺纤维化的患者还是少数,主要是一些重症“白肺”的患者。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与新冠感染后的炎症风暴,多种炎症指标升高有关。炎症损伤之后,肺组织需要修复,修复的过程就是纤维组织增生的环节,就是肺纤维化。


目前临床患者对“肺纤维化”还是充满了恐惧,甚至说是过度恐惧,一听肺纤维化,就想到大家熟知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看见 CT 报告提示双肺纹理增多、散见纤维条索影、肺间质增生就觉得完了。


其实,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原因不明,中位生存时间2-5年,而新冠后肺纤维化是有明确发病原因(感染)的肺纤维化,生存预后远好于特发性肺纤维化。从胸部CT来看,肺纤维化病变包括局部的肺纤维灶,以及广泛的肺纤维化。


如果仅仅是局部的纤维灶,范围都很小,不会扩散到肺部的其他部分,基本上不会影响身体,不会出现肺功能下降、活动耐力下降这些问题。 肺纤维灶与弥漫性肺纤维化是有本质的不同,两者也不会相互转化。


单就新冠感染后的情况来看,如果仅仅是出现肺纤维灶、间质异常,我们可以给身体一些恢复时间,不需要过多干预,也不需要过度忧虑,基本 3-6 个月可以逐步恢复。


新冠感染后的肺纤维化,出现网格影、蜂窝肺,对症治疗预后也都非常不错


李教授介绍,对于新冠感染后明确出现肺纤维化改变的患者,多数情况也都可以自行好转。少数一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比如纤维化病变范围比较广,严重的低氧血症,一活动就掉氧,静息状态下,指脉氧饱和度低于90%。除了吸氧,我们要考虑其他的干预措施。


目前的主要干预方法是借鉴之前关于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是激素,对于大多数的患者来说,激素的疗效确切,特别是一些合并有风湿免疫疾病如皮肌炎、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激素治疗有利于间质性病灶的吸收。 其次是 乙酰半胱氨酸,具有抗氧化、抗纤维化的作用。第三,推荐使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成药,比如金水宝、百令胶囊。 第四, 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会建议采用抗纤维化药物来治疗,但是,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会非常大,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抗纤维化药物不是“特效药”,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说一定会有效,而且皮疹、腹泻、消化不良、肝功能损伤等副作用也需要正视


李教授介绍,目前对于抗纤维化药物的治疗,指南推荐主要就两种,一个是吡非尼酮,一个尼达尼布,而且价格都不便宜,医保报销也有适应症,只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


有些新冠后肺纤维化患者担心自己的纤维化情况会进展,想靠抗纤维化药物来加快吸收甚至“逆转”。目前只有一些小样本的观察,缺乏大样本的循证医学支持,而且这两款药物的副作用也需要正视。以吡非尼酮为例,有些患者会出现皮肤问题,如果没有做好防晒会出现严重的皮肤光敏反应,有的患者会出现食欲减低、胃肠不适、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因此,服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


总的来说,新冠感染后的肺纤维化是可控的,预后生存也比较好,针对性地治疗可以稳定甚至减轻肺纤维化,不要过度忧虑,积极随访,遵循医嘱即可。


本周三(3月8日)晚7:00,我们邀请了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任雁宏,一起来聊聊“新冠、甲流后的肺纤维化可不可逆?”。


本期节目我们依然会从《看呼吸》公众号直播间参与投票的观众朋友中抽取四位幸运的观众,敬请期待!

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直播间(参与抽奖)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李锋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间质性肺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专委会间质性肺病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间质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委员、上海市呼吸医师协会委员、中国呼吸医师协会青委、中国变态反应医师协会青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分会青委、Thorax杂志中文版间质性肺病专刊副主编。擅长气道疾病、间质性肺病、肺移植围手术管理。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580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