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新冠肺炎是湿毒作祟!专家提醒舌头有这些表现说明体内有湿邪!——《解密你不知道的新冠真相》9
来源: 看呼吸 2020-03-0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中医药系统医疗队员3350人、5支国家中医医疗队739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救治患者,同时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武汉市首个以中医院运转模式来进行临床治疗、管理的方舱医院。


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中医是如何认识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成效如何?权威发声,剖析热点,走近真相。2月15日晚8点,看呼吸、腾讯新闻联手推出的《阻击新冠 权威在线》科普直播连线了自1月21日跟随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第一批中医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中医如何看待新冠肺炎这个疾病?


刘清泉:新冠肺炎在中医看来属于疫病的范畴。疫是什么意思?人传人。人传人的病叫疫病。


中医认为,新冠肺炎属在疫病范畴,那么它的病因是什么?


刘清泉:病因是湿毒导致的疫病,我们叫「湿毒疫」


「湿毒疫」的性质是什么?


刘清泉:第一,发热的特点。发热并不高,但反反复复,黏黏腻腻,如油和面,这是中医湿的特点。另外,病人会感到燥热,体温并不是特别高,对这样的体温,我们中医有一句描述叫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就是身上燥热,中午后感觉更严重,这个特点非常非常明显。


第二,乏力、腹泻、腹胀、便溏,这些恰恰就是中医的湿困脾胃的最核心的症状。而当湿和热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会突然变成毒热了,就像西医讲的细胞因子风暴来了,就会出现一个肺气的闭、雍、塞,然后导致脏器的败坏,而出现厥脱。


第三,中医非常关注舌象新冠肺炎早期舌苔厚腻、舌质红淡,这也是湿的特征。


对于新冠肺炎,西医是抗病毒,中医也是抗病毒吗?还是从其他角度解决呢?


刘清泉:西医治病一定研究一些抗病毒的药,这是首要。中医治病往往看的是这个病毒侵犯了人体后病人所表现的现象,我们治的是这个病人的现象,这个病,而不是针对病毒来治疗的。


中医认为,新冠肺炎是「湿毒疫」,在武汉是湿,那在全国其他地方还是湿吗?


刘清泉:在全国其他地方依然是以湿为核心。像广东气温高,湿更重,热更重。成都气候更干燥,但也是以湿为核心,同时有热。昆明也是湿毒为主。北京除了湿还会出现一种燥和热的情况,所以舌质相对会红,舌苔会黄一些。所以目前看,不论是在哪,湿都是核心,但它可能会夹杂热。当然新冠肺炎的早期可能会有一些寒的表现,会有寒湿这样一个特征。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如果从化验结果和体征上看不出明显变化,那从中医角度能不能提早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呢?


刘清泉:提早可以看到一点问题。

第一, 舌苔会腻,舌体会胖。

第二, 患者突然间明显会感到疲倦、乏力、纳差(吃不下饭)。

第三, 身热不扬。身体感到燥热,但体温并不高。

第四,后背有点疼,背痛。一拍CT磨玻璃影,这和新冠肺炎侵犯的部位靠近胸膜有关系的。


目前给病人使用的方剂,它的疗效一般要观察多长时间?


刘清泉:近期体会一般吃上一天的药,有效的就有效了。主要在几方面,第一,患者会感到身上轻松了。第二,体温会有效的得到控制,往下降了。第三,患者精神状态会好起来。一般一副药到一副半药都能达到有效的标准。


当然判断治愈的标准,还是核酸检测,这依然是目前新冠肺炎治愈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前各省市卫健委都有自己类似的中医方案,24省有24个中医治疗方子,这些方子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刘清泉:第一,大家的思想应该是统一的。不管是湿、湿热、湿毒,它的核心都是围绕湿来变化的。热、毒、寒是根据不同地域的特征变化的,但基本是一致的。24个省24个方子,恰恰是中医的优势。因为比如清热解毒的药物有100多种,这个省习惯用这四味药,那个省习惯用那四味药。化湿的药有几十种,每个省有每个省的,每个医生有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就像做饭一样,同样一块肉,既可以做出鱼香肉丝,也可以做成京酱肉丝,还可以做成锅包肉,不管做成什么肉菜,根本上都是肉做的,只是根据每位掌勺人的习惯,我会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去。所以24个方子从理法方药的根基上是一致的,只是我们看到可能这个方子用的是银花、连翘,那个方子用的黄芪、栀子,另外一个用的鱼腥草、板蓝根,但这几个是不是一样的?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是中医。


新冠肺炎各阶段中医是如何参与的?


刘清泉:轻症的病人实际上吃几副中药就好了。对于普通型的病人,我们需要用十几天的中药,这时候,能不输液就不输液了,口服汤药。如果发现合并细菌感染,用一点抗生素治疗,这都是对症的。重症患者,中西医配合在一起一加一绝对是大于二的。这时候西医的氧疗和营养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这时候通过中药来调动人体自身的正气,达到扶正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一些病房里面,开始让患者练中医的八段锦、太极拳。尤其是八段锦,对提升人的阳气,改善人的呼吸功能还是有帮助作用的。


既然新冠肺炎是以湿为主,用汗蒸去湿能预防吗?  


刘清泉:这可不是一回事。这个湿和日常所说的湿邪是两回事,新冠肺炎是湿毒异邪,和我们日常的风、寒、暑、湿、燥、火的那个湿是俩概念,这是一个非风非寒非暑的天地之间的异戾之气。平时脾虚有湿的人更易感,所以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应该保持正常的脾胃运化,体内不要积攒过多的湿浊,别吃更多的肉,喝更多的酒,吃更多甜腻的食品。爱护好脾胃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免疫力,免疫力强了,感染疾病的机会就少了。


当然,不能靠这个就不得病了,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戴口罩和勤洗手。《黄帝内经》里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两句话,下面还有两句话,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牝,就是保护好我们的鼻子,邪气就不会找你。这是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里写的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要保护好我们的鼻子,跟我们现在戴口罩是一样的概念,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口罩。


西医在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时,不是单靠药物,还有像ICU这样的团队细致的管理。中医除了药物之外还有哪些治疗方案呢?


刘清泉:ICU的核心是护理。没有优秀的护理团队,ICU是救活不了病人的,所以说护理是核心的。中医也有一些新的办法,比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如何预防口腔感染的问题去,用藿香泡水来清洗口腔。为了预防皮肤的细菌对人体的损害,我们可能会用一些中药汤剂,比如金黄白灼散、五味消毒饮进行皮肤清洗,预防细菌的多重感染,更对预防耐药菌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这些,还用中医针灸改善胃肠的功能,防止胃肠功能的衰竭。我这几年也在ICU里面,也在用针灸对一些重症的病人改善胃肠功能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对于死亡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我想改善胃肠功能是我们中医的长项,也是ICU里面重症病人胃肠功能强弱是决定他疾病愈后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


17年前抗击非典的时候,中医和中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总结出来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在这次应对疫情的时候拿来借鉴吗?


刘清泉:有,主要是能够迅速的总结出这个病的核心病基。当年SARS,我们总结的核心病基是热毒,热毒兼湿,从广州而来,所以说清热解毒是治疗03年的SARS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而这次新冠肺炎,中医来看第一个病因是湿,第二个是毒,第三是热和瘀。那么化湿解毒成了今年治疗新冠肺炎的一个核心的治疗原则。因为它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可以加上清热,可以化湿更重,也可以解毒更重等等,但是核心的治疗方法是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轻度的普通型的和重型的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一次我们在临床救治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更加切实地证明了中药在治疗过程中有它一定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不是中药加西药,是中医的疗法加上西医的疗法,是中医根据这个疾病的基本规律,所提出的治疗方法和西医这种整体的支持治疗方法加到一起,是我们战胜和治疗这次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显现地非常明显。


在整个疫情期间,双黄连的事件引发关注,并产生了一些争议,您怎么看待双黄连这件事情?


刘清泉:不管是双黄连还是其他很多种具有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果做这种研究实验的话,可能对新冠病毒都会有抑制作用。但中药对于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并不表明它能治疗这个病,它有抑制作用到治疗这个病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就像西药柯立芝、瑞德西韦都是杀病毒的。但它能不能治这个病,也得走一条非常长的路。


用西医的思维理念去研究中药能否杀病毒,往往得到的结果都不会太好。中药杀病毒比较难,筛选出一个中药能杀病毒是也比较难。但是中药治疗病毒导致的病应该有它的重大意义。中药一个方子,有很多种药,复方药物,里面有从西医来讲可以提升免疫力的,还有像双黄连一样可以给病毒一闷棍,打不死它,至少打它一下。还有一部分中药可以抑制炎症风暴,改善肠道和呼吸道的微生态,微生态改变以后,可能病毒所生存的环境变了,病毒自然就没有了,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总想依托于某一个味药治疗新冠肺炎非常难,但我们又非常希望有一个药能快点杀病毒。但是在目前没有这种药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我们就要围杀它,围猎它,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围魏救赵,不战而驱人之兵。我通过别的办法,把它赶走,让它不存在不就行了吗?这就是中国中医的智慧。


当然在围魏救赵的同时,又有一个精准的点杀,当然这是最绝配,所以说中西医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一定是这种中国中医的智慧,加上我们的点杀技术会让得这个疾病的人活的更好。比如靶向治疗加上中医的综合治疗,可能比单纯的靶向治疗更好,比单纯的中医药治疗更好,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智慧学。


专家简介



刘清泉

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管理局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医院感染委员会会长等。

1134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