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救治痊愈的患者还有没有可能再次传染他人?或有没有再度被他人传染的可能?都说这次重症患者的治疗比「SARS」的治疗更难,难在哪里?在出院判定方面是不是也会出现「假阴性」,为什么?……
由看呼吸联合新京报·我们视频、腾讯新闻推出的系列直播节目《阻击新冠·权威在线》(科普版),连线武汉新冠医疗救治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为您详解:武汉确诊和死亡人数略有下降,这意味着疫情向好还是「拉锯」?
武汉采取的防治措施「拉网式排查」,这项举措是不是起到非常正向的作用?
赵建平:是的。小区的「拉网式排查」做得非常好,基本上会询问每个居民,发现问题后马上来医院检测,如果核酸检测是可疑的,马上把他进行隔离,不像以前明确诊断后依然没有办法收治,还要居家隔离。现在改观后,效果慢慢见到成效了。
对于这种拉网式排查,排查人员够不够?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好这件事?
赵建平:把小区封闭起来后,人员不能流动的时候,挨家挨户进行排查,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各个方面都在落实。比如经常会接到电话,包括我也会接到电话,询问你的家庭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发烧的人等,应该说在这方面,政府下了力气之后,落实方面还是行之有效的。
作为一线的医务人员,对于人传人和前期广泛快速的扩散,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赵建平:我们可以比较一下2003年的SARS,当时也觉得SARS的传染性比较强,但是和今年的新冠肺炎比起来,可以说传染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专家已经对这方面有过描述,我们可以举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日本的游船刚开始只有20多个新冠肺炎病人,每个人都隔离在自己的房间里面。按道理来说,人与人之间也没有再接触了,没有接触传播,也不可能有飞沫传播。但是现在发病的情况就非常可怕,1000多个人做核酸检测,发现300多个人核酸检测是阳性的,这个情况说明传染性很强。包括我们医务人员戴着防护口罩,如果防护口罩的级别不是很高的话,有时候近距离接触都会出现感染,这种情况下,它的传染性比SARS要强得多,这是我们一个很主要的印象。
从发病人数来说,新冠肺炎也比SARS要高得多。2003年SARS全国大概6000多例,而新冠肺炎现在8万多例。
还有比较不容易防范的一点,在SARS的时候,很多病人出现高热等症状,容易判断这个病人是传染源,然后进行隔离。但是这次的新冠肺炎,很多病人可能症状不典型,有些病人不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而表现为腹泻,甚至有时候不发烧,还有很多病人是没有症状的。没有症状的话,就很难进行排查,就很可能作为传染源传播。还有极少数的,所谓认为已经痊愈的病人出院了,当时核酸检测为阴性,再过一段时间复查的时候是阳性。那么他回家之后对家庭或者社会而言,他也是一个传染源。这对于我们的防范方面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所以新冠肺炎的防治难度比SARS要难得多。
最近这个阶段的新增病例,是不是原来那些疑似病例都变成确诊病例,所以新增病例有所增长?还是说现在的确诊病例都是新增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被别人传染的病例?
赵建平:两者都有。一部分由于现在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前没办法检测的时候,我们以为病人没有患新冠肺炎,其实后来我们普查核酸检测的时候发现他就是阳性的,但是这样的病人再观察一段时间,也不会出现症状。还有一部分就是被别人传染了,所以两者都存在。现在因为核酸检测之后,医务人员有时候在高危情况下进行普查,在普查的过程中,有的人在没有症状的时候发现核酸检测为阳性,这就说明防治很难。医务人员要是感染还没有症状的话,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把这叫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面对病人的时候,我们的防护措施很到位,我们觉得医务人员应该不会被感染,但是如果这时候放松警惕,医务人员作为一个传染源可能把其他医务人员传染了。
核酸检测是确诊这次新冠肺炎的标准,如何看待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
赵建平:如果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从目前的检测试剂的特异性来说,结合临床表现基本上考虑确诊。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阴性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取样的部位是鼻咽和口咽,鼻咽、口咽与下呼吸道相比,病毒量没有下呼吸道的病毒量大;还与取样的水平有关,有时候医生取样的时候,因为取样的部位不够深或者取样没有很到位,甚至没有取到样本,最后得出一个阴性的结果;还有检测试剂的问题,有些试剂好,有些试剂不太好。因此,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说一定没有问题,核酸检测的阳性率大概为30%~40%,就是说本来是患有新冠肺炎的病人,有60%~70%检测不出来。这种情况下大家要意识到,阴性是不能排除的,包括出院的时候,两次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要确诊怎么办呢?我们说下呼吸道的阳性率要高一些,但是下呼吸道取样比较困难,病人要有痰才行,很多病人没有痰,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做支气管镜去取样,但是不现实,因为毕竟这是一个有创的检测,一般来说病人不能接受这样的检测。另外,对于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还是要相对要慎重,比如症状缓解、肺部影像学明显吸收、核酸检测2次阴性,病人出院后还要隔离14天,就是为了防范核酸检测的假阴性,还有传染的可能性。即使这样,也有极少的病人最后还是阳性的。我现在治疗的一个病人,他好转出院,出院的时候两次阴性,但是五天前又来到医院,有点发热,再做核酸检测又是阳性的,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假阴性造成了医生无法明确诊断、假阴性造成了出院病人还有传染性的风险,对于这两点困难,是不是医生的经验起的作用比鼻咽拭子检测更加重要?
赵建平:对。比如说诊断,之前武汉地区由于病人很多,检测试剂不到位的情况下,我们有时候无法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有很多临床诊断的病人当成疑似病人,就没有把他们收治在相应的定点医院。其实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典型的临床表现或典型的肺部影像学应该说就是新冠肺炎。所以,没有检查或者检查结果为阴性,如果临床上都很符合新冠肺炎,那这类病人应该按照新冠肺炎确诊病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现在按照这个标准改了之后,很多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病人治疗的效果就要比以前好得多,重症病人、死亡病人都在下降。
临床医生有没有觉得哪怕是阴性,也不敢让病人出院,必须彻底治好,要么临床症状完全好转,影像学全部吸收,要么确定了是什么病,才敢让病人出院,会不会有这样的取舍和选择?
赵建平:当时在制定出院标准的时候,从理想的状态来说临床症状缓解、影像学吸收、核酸检测阴性。在前几版指南中,没有讲到影像学吸收的情况,因为新冠肺炎病人影像学吸收比较滞后,很多病人要是完全吸收的话,可能有些病人要一两个月才能完全吸收,如果一两个月要完全吸收,住院的话,医疗资源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当时就认为影像学明显吸收。临床表现明显缓解,影像学明显吸收,核酸连续检测两次为阴性,就达到了出院标准。目前为止,这个出院标准应该是最理想的标准了。
病人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又出现核酸检测阳性。是病毒变得狡猾了,变异了?还是之前使用的方法漏掉了?
赵建平:应该是我们以前对病毒没有完全清楚。可能检测的时候,咽拭子是阴性,说不定下呼吸道检测能检测到新冠病毒。所以一定要注意这样的病人,我们在判断病人病情好坏的时候,病程很重要,如果病人的临床症状很快缓解了,半个月之内已经出院了,病程从发病到他出院半个月,是存在一些风险的。我们要知道病人体内的病毒要清除的话,机体要产生抗体,半个月之内病人有产生抗体的可能性,可能抗体的级度还不是很高,就不容易把病毒全部清除。所以有些病人的病程3~4周以上,如果病人的病程缓解了,这个病人的病毒清除是可靠的。以后可能有抗体检测,把它普及后,产生的抗体对我们判断新冠肺炎的病情的愈后情况很有帮助。如果抗体的滴度很高,反映这个病人机体的抵抗力已经建立起来了,那么病毒清除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所以结果是阴性的,抗体滴度很高,这样的病人就更加安全。
很多专家治疗过病情很严重的重症病人,经历过SARS,经历过禽流感,但是在谈到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时候,说到一个词叫做「太难了」,如何理解这件事情?
赵建平:新冠肺炎的总体病死率没有SARS高,但是总体病人的基数大,相对来说死亡病人的总数就要高得多。「太难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可能湖北省外的专家体会不是很深,因为他们所在地区的死亡率不是很高。对于湖北来说,特别是武汉地区的死亡率高,是为什么呢?新冠肺炎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开始的时候比较平缓,大概7~10天后有一个高峰,这个高峰是病情的进展。在病情进展的时候,如果能及时的得到很好的救治,很多病人就不会过渡到非常危重的状态。因为前段时间病人很多、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病人在病情加重的时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拖得时间比较久,比如缺氧时间过长,肺部的病变、进展更加严重,最后住进ICU。举个很好的例子,在星星之火的时候,是可以把它扑灭的;当成了燎原之势的时候,扑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病情已经到了燎原之势的时候,扑灭起来就难得多。这就涉及到医学方面的问题。
非常可喜的是由于采取了措施后,现在病人能够及时就诊,这种非常难救治的病人减少了许多。我今天在病房里,把我们管理的病人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我非常欣慰的是,我所在的病房里面将近50个病人,收治的是重症和危重症病人,主要是重症病人,危重症病人占了大概10%左右。这些危重症病人在我半个月前去的时候,治疗这些危重症病人非常困难,缺氧非常厉害,在单纯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只有50%~60%。学医的人都知道,50%~60%的血氧饱和度是很难维持多长时间的,后来我们使用无创通气、高流量给氧,这样的措施下来病人的缺氧浓度都很难纠正,有些病人两天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这类病人,在这个阶段是很难救过来的。但是比较急重的病人去世之后,其他留下来那些重症病人,还没有到急危症的时候,通过我们现在的治疗,这些病人都没有病逝。并且我们今天去看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病人已经转危为安了,这样的病人再过一个礼拜可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病人都可以出院了,这是感到非常欣慰的。因此,治疗及不及时对这类病人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如何帮助到病人能度过危险的时间?有什么办法?
赵建平:对于病毒性肺炎来说,现在大家认识到它是一个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疾病,就像感冒,不治疗的话,三五天自然就好了。但是自限性疾病并不是我们不采取措施去干预它。因为这些自限性疾病80%左右可能比较轻,有些时候治疗措施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可以很好。但是还有20%,要是不采取措施,那是危及生命的,所以这时候采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恰如其分。对于轻症病人,我们可能采取的措施轻一点,不用很强的措施。但是比如在7~10天的时候,病人发生病情变化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密切观察,有所判断,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措施,首先就是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因为这种病人主要是累及到肺部,但是如果要是缺氧时间很长,病情得到控制,还可以累及其他的器官,比如会累及心脏甚至肾脏还有血液系统。改善病人缺氧有很多手段,轻症病人可以吸氧,重症病人可以有创通气或者无创通气,这个涉及到是使用有创还是无创呼吸机,由专业医生来掌握,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
但是我现在发现,特别是我通过现在这半个月病房管理之后,我发现这种病人在高发期的时候,激素的使用非常关键。病人在病情加重的时候,病毒的损害是一方面,但是病毒造成的过多炎症反应也是病人病情加重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时候在合理使用激素的情况下,剂量不是很大,时间不是很长,很多病人在这个阶段是缓解的。正在进行瑞德西韦的临床的药物实验,这个药物大家把它作为神药,对它有很大的期待。其实我们观察的时候,我的病区有30多个病人入选,分为两组,一个是治疗组,使用瑞德西韦,还有一个是对照组,未使用瑞德西韦。后来我询问这30多个病人,大家觉得都有效。事实上病人都生存的很好,病灶也吸收了。瑞德西韦肯定是有效的,但是那些没有使用瑞德西韦的对照者为什么有效呢?这样的病人,因为使用了激素使病情得到缓解。我们现在越来越发现有些危重病人,如果没有有效治疗的时候,病人是危及生命的,变成了白肺,可能有的病人使用无创通气勉强能维持,但是用了激素之后,病人都缓解过来了,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所以说在这方面,激素的使用虽然有争议,但是我现在更加的坚定,激素用得好,要用在刀刃上面,能够让病情好转。
关于激素使用的建议,哪些病人能用?哪些病人不能用?
赵建平:激素是一个双刃剑,使用激素会使我们的抵抗力下降。所以病人病情比较轻、比较早的情况下,使用激素不仅对病人没有好处,会有坏处。因为之后病毒复制得更快,对病情是不利的。所以在早期轻症的病人,不建议使用激素。早期就是指7~10天之前,一般情况还好,这个时候不要使用。主要是有过度炎症反应的病人,因为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有效,使用激素后,把它的过度炎症反应控制了,这样过度炎症反应造成的肺部损害可以得到好转。所以激素的使用一定要规范合理,每个医生的判断很关键。指南中也提到激素使用的一些条件,比如7~10天以上,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影像学肺部进展很迅速,这种病人使用激素能够有效。
当然在使用激素的时候,我们有顾虑,如果存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去联合使用,去保护,那么效果一定会更好,这就涉及到在病人有新冠肺炎之后,抗病毒药物的问题。有一个好的抗病毒药物,我们就不会这么恐惧新冠肺炎了。所以现在我们做的研究,很多在摸索,看哪个抗病毒药物会有效。比如现在瑞德西韦这个药物,现在虽然没有揭盲,从现在的临床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需要我们做科学的结论。现在还有氯喹,现在有很多报道,氯喹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因为不是我们自己做的研究,我们也查阅了相关研究,效果还不错,这方面需要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去考虑。对于中药而言,中医的专家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早期轻症的病人,使用中药对病人病情的好转、防止病人从轻症向重症发展也起到了作用。
总体而言,现在在摸索有效的药物,如果有一个好的抗病毒药物,相对来说在以后治疗这样的病人治疗效果就要好得多。
危重病人可能救过来的时间就是三五天,反过来说,轻症病人恶化可能也就是那三五天。对于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经验或者例子?
赵建平: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第一,要注意发病7~10天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要引起重视。第二,在这个阶段里面出现哪些症状,如果有胸闷、气喘,可能病情有点重了,如果在医院,可以测量血氧饱和度来看缺氧的情况,也可以检查胸部CT来看肺部的情况。第三,还有一些指标,比如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的比例,如果淋巴细胞的比例很低,那也是非常不好的一个指标;还有一些炎性指标,比如白介素-6、白介素-2,如果数值很高,说明炎性反应很重,有可能过度炎症反应,肺部进展迅速,出现喘息。第四,如果这个阶段高热不退,也是很危险的一个信号。
现在的情况似乎好转了,对于重症救治的是否也能给我们乐观的信号呢?
赵建平:最近许多专家一起对死亡病例进行了讨论,分析这些病人为什么出现死亡。第一,这些病人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救治的时间过晚。第二,这些病人的年龄偏大。第三,这些病人病重之后,不光是肺部损害,肺部损害之后,气管插管也好,使用呼吸机也好,血氧的改善情况都不是很理想,说明病情太重。第四,会累及到心脏,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各种因素加在一起之后,这样的病人救治的难度非常大。
专家为什么说「太难了」,就是说病人和以前比较起来,抢救的成功率比以前SARS要低。但是现在如果在早期阻止了,不至于向重症发展这么厉害的情况下,这样的病人会越来越少。现在我们叫「端口前移」,不能到那么严重的时候再去治疗,在轻症的时候或者不是特别严重的时候,就要把病情阻止,不至于出现危重症,出现很严重的情况下再治,很可能就晚了,那个时候真的有时候回天乏术。
为什么在缺氧和低氧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明明是肺炎,为什么还会出现心脏受累?
赵建平:这个事情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病情需要研究的。新冠病毒损害后,比如在肺部的损害,有两方面,一方面引起肺间质病变,然后会影响肺里面的弥散功能障碍,就是氧气不容易到血液里面。在间质病的基础上,病毒造成损害之后,机体会释放一些炎性介质,还有病毒的直接损害,还会出现肺实质的损害,肺实质的损害表现为肺里面大量的炎性细胞渗出以及蛋白的渗出,蛋白渗出之后,肺泡里面填充了这些蛋白之后,使血液不容易进入到肺泡里面去,这时出现严重的缺氧,缺氧之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过度炎症反应也会引起肺里面全身损害。
另一方面,这样的病人病程很长的话,会出现病毒性心肌炎。就是说很多病人会出现病毒血症,病毒血症除了会引起肺部损害之外,还会引起心脏的损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心脏的很多指标是不正常的,比如肌酐蛋白很高,这时表现为心脏的收缩没有力量,出现心律失常,还有病人出现休克等等。如果这个时候肺部的问题和心脏的问题同时存在,抢救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特别是出现了休克,很难抢救。
如果面对缺氧,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有什么手段吗?
赵建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在观念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认为这种病人出现严重的缺氧后,早期气管插管好像能够改善病人的缺氧,死亡率下降。但是我不认为这样,因为这种病人气管插管后,改善病人缺氧的情况其实也不理想。因为缺氧不光是通气比例失调的问题,还有弥散障碍。使用呼吸机的时候,改善通气效果好,但是对于改善间质性病变、弥散障碍出现的缺氧效果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病人气管插管后,其实改善不了缺氧。缺氧改善不了就认为是插管的时机比较晚,其实不是这个原因,是这个病人本身的疾病特点所决定的,它不是单纯的ARDS,除了ARDS外,还有肺间质性病变,可能有肺纤维化。这种病人在治疗上难度很大。所以插管维持不住的时候,就要用ECMO的方法来维持病人的生命,当然仅仅是维持而已。因为肺部无法缓解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可以看到,插管后的死亡率还是比较高的。
除了瑞德西韦的临床实验,在重症病人中,目前还有哪些临床实验?
赵建平:从我做的临床研究来看,最主要的一项临床研究,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临床研究,就是瑞德西韦。我这边入组35例,我们整个研究团队入组大概200例,这200例入组的时候非常艰辛,因为我们当时设计研究非常严格、非常科学。虽然病人很多,但是入组真正符合标准的还不是很多,所以我们现在还要为了符合的样本量努力。还有其他组研究,因为还没有揭盲,没有去具体的探讨。从我们交流的角度来说,瑞德西韦的药物效果还不错,特别是副作用很小,病人使用后,都能够很好的耐受,没有太多的不良反应。还有一些可能是在省外做的研究。我们还做了一项有关恢复期血浆的研究,现在由于武汉地区恢复的病人比较多,有大概六七千的患者恢复,现在采用自愿招募的形式,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的血献出来,这个时候还是很重要的献爱心。从目前来看,因为例数不是很多,前期的恢复期血清收集起来也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后续的大规模研究之后,恢复性血清应该是治疗危重症病人很好的手段。
提到的死亡病人尸检的情况,早期是间质水肿的表现,晚期的危重症又是透明膜的形成,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您能否帮我们猜测一下?
透明膜:可以理解为透明膜就像保鲜膜一样,我们在喘气、呼气,在肺泡中慢慢地换气才能维持。而透明膜就像一层膜,把肺泡包裹住,造成它无法进行气体交换、氧气的吸入、废气的排出这样的过程。很显然在这样的过程之后,人就没有办法维持其他器官的功能。
赵建平:其实这个过程,在SARS的时候,通过尸检,把它的整个病理过程已经了解的比较清楚。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导致肺里的间质性病变,大量的淋巴细胞的浸润。今年新冠肺炎的影像学和2003年SARS不同,很多人是毛玻璃样改变,但是它也是间质性的浸润。所谓肺间质,肺是由很多肺泡组成,肺泡和肺泡之间就像气球与气球之间,里面旁边有毛细血管、淋巴管、肺泡壁,在早期,在肺泡与肺泡之间这样的部分的病变为主,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的淋巴细胞的浸润。
随着病情进展后,它会对这些淋巴细胞或者病毒产生反应,就是想把这些病毒清除,清除过程中会做激烈的斗争。激烈的斗争之后就会释放很多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会造成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就像水管一样,会出现很多的水管破裂的孔,水管里面的水就会到肺泡里面去。所以到后期的时候,特别是病情很重的时候,很多人出现渗出,渗出里面就包括蛋白,很多蛋白就表现为透明膜的形成等等这个情况。从病理来看,这次的新冠肺炎和2003年的SARS有类似的地方。所以后期的渗出越厉害,并且看不到多少淋巴细胞,淋巴细胞都给破坏了,破坏掉之后就见不到淋巴细胞。要是没有淋巴细胞,机体就没有抵抗力了,这样病毒就不能清除,就直接造成损害。有些病人到了后期的疗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毒没有得到清除。
所以早期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关键。举个例子,在青霉素没发明的时候,一般的普通肺炎的死亡率很高。有了青霉素,这些细菌性肺炎就容易被青霉素杀灭,细菌性肺炎所造成的肺部损害就不会严重,因为阻止了。因此,现在最主要的是没有很好的抗病毒药物,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靠时间,疾病不是很重,病人反应不是很强,这个时候度过两三个礼拜,机体会产生抗体,产生抗体之后就把病毒清除,就自限了。但是这个过程中如果病毒量太大,机体抵抗力又不是很好,病毒繁殖很厉害,它造成损害,最后就危及生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的病人出院后,虽然是阴性,因为没有抗病毒药物,病毒是不是还在体内?随着出院回家后,病毒还会再活跃起来吗?还会再影响身体吗?
赵建平:这是两方面的问题,应该有这种可能性。从细菌的角度来说,正常情况下,口腔有很多的细菌是定植的,但是我们可以相安无事,一旦抵抗力下降,细菌就会从上呼吸道到下呼吸道,引起肺炎。病毒是否会出现这个情况,从目前来看,因为现在的治疗有限,观察时间又比较短,但是不排除这种现象。病毒以后的毒力会变得越来越弱,我们希望是这样的情况,当病毒变得很弱的情况下感染的时候,就是一种比较轻症的感染或者没有症状,就是一个病毒的携带。所以这个情况下,最后在人群之中,大家可能普遍都存在的时候,它形成一种免疫的屏障,病毒致病力又不是很强,它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时就像流感一样,流感每年都会出现一次,但是大部分都是比较轻症,我觉得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观察。
总结
赵建平:第一,现在的疫情依旧严峻,但是总体来说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特别是在湖北省外地区非常明显。对于武汉市而言,从目前来看,也有这方面的趋势。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武汉疫区的情况好转之后,武汉胜就湖北胜,湖北胜就全国胜,我们希望这个日期早点到来。
第二,目前大家还是不要放松警惕,毕竟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染性非常强,所以大家还是要警钟长鸣。在湖北、武汉这些地区不需要拉警钟,大家都非常警惕,现在湖北省外的病例数越来越低,就放松警惕,其实在短期内,可能大家还是要重视。
第三,公众场合戴口罩,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保护。
第四,有任何不适,及时就诊。
第五,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了之后,大部分的病人还是轻症。这种轻症病人如果处理得当的话,是一个很好的良性的过程,可能有一点感染,但是病情比较轻。如果一部分变成重症,千万不能疏忽,一定要去判断,要及时处理,特别是要到定点医院诊治,诊治的时候,医生会根据相应的原则进行很好的处理。现在省外的病人死亡率非常低,可能与救治的非常及时有很大的关系。湖北在前段时间,可能病情比较重,死亡率比较高,但是随着现在的努力,死亡率也在慢慢下降,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战胜新冠肺炎。
专家简介
赵建平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市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防痨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重大专项科研课题一项,主持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文章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