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小张和25岁的小王是对年轻夫妇,小张是一家跨国企业IT工程师,小王是企业会计。这对夫妇自打2020年国庆结婚以来,因生活过于幸福,吃得好睡得香,体重都增加不少。愈发飙升的体重不仅让二人停下了备孕计划,最近两人还同时感到晚上常被「憋醒」,于是就近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经查,二人同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过高被诊断同一种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俩人都是重度,需要治疗。
「夫妇俩同时患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这么年轻的不多见……饮食和作息规律有很大关系,体重增加10%,中、重度风险增加6倍」
该科室主任杨拴盈教授告诉我们,这对夫妇来就诊时主诉是「夜晚常常被憋醒」,问诊过程中两人都互称对方「呼噜声大」,医生便带他俩去科室的睡眠诊疗中心做睡眠监测。两人都是头一回做睡眠监测,还觉得挺新鲜。但一进监测室,在环境的引导下二人很快入睡,经进口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监测以及同步压力滴定、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等检查,两人同时被诊断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夫妇俩入睡后都有严重的打呼噜现象,打呼噜的学名就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其实就是一回事。在我国人群目前的患病率是2-4%,可能很多家庭中有一个家庭成员都存在打呼噜现象,只是不认为这是病,还认为是『睡得香』。而在这种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最一致的因素就是肥胖和男性。」杨主任说。
是什么因素决定他俩罹患这种疾病而且还是重度的呢?
杨主任告诉我们,根据他二人的情况,他们的主要原因都是体重增加。据了解,婚前患者小张身高175厘米、体重78公斤,虽然也有打呼噜现象,但不是很严重。现在他的体重是86公斤,足足长了8公斤,超过原体重10%。而小王情况也类似,婚前身高167厘米、体重65公斤,尚算「微胖」,现在是71.5公斤,长胖6.5公斤,恰好也超过原体重10%。据小王本人称,以前还没发现自己有打呼噜现象,也是最近一年才开始的。
「他俩开始还不以为然,不就长了几公斤肉吗?跟这个疾病有啥关联呢?可别小看体重增加的这10%。因为体重增加10%,我们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就有可能增加约32%。而体重减轻10%,这个指数会减少26%。更要命的是,体重增加10%,罹患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会增加6倍。而且50%-7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本身就来自于肥胖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有可能加剧肥胖,形成彼此加剧的恶性循环。他俩一听这话都吓到了。」杨主任说。
这夫妇俩回忆,自从工作和结婚以来,常常加班熬夜,夜宵是每天必吃的,而且经常都是烧烤类油腻食品,二人作伴,吃得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俩还经常吃肯德基、麦当劳等这样的速食餐,老公最爱点的就是油炸食品,还喜欢喝可乐。在他的带动之下我也受了影响,控制不住吃这些『垃圾食品』。」小王当时这样抱怨自己老公。
「男患者一看就该减腹围,这是他脂肪堆积最多的地方,可这位女患者腰腹都不胖,问题出在脖子上……久坐不运动、不活动颈部都是错」
可说到要减肥,杨主任告诉我们,男患者一看就属于腹围太大,该减腹围,这是他脂肪堆积最多的地方,而这位女患者腰腹都不胖,问题出在哪?
「她明显脖子比常人粗很多,女性的脖子粗,即颈围过粗,不仅导致打呼噜,而且女性的颈围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相关性最强。因为我们说肥胖的类型或者脂肪堆积的部位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的相关性在男女中是不同的,男性主要是腹围与它的相关性更强,女性则是颈围。因此,即便患者小王腰腹部不肥胖,颈围过粗也是导致她打呼噜的关键原因。」杨主任说。
杨主任告诉我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经常自己不知道自己睡眠质量很差,但通过监测可以发现,这类人群的深睡眠时间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的深睡眠时间。这些患者深睡眠明显减少,甚至有的患者一整夜都不会进入深睡眠,睡眠呈现片段化的特点。
睡眠呈现片段化,会导致什么?
杨主任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人体的「瘦素」分泌减少,「饥饿素」分泌增加。所以对于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医生给的第一条建议往往就是控制体重,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难度大的原因很大部分就是这类人的「瘦素」分泌减少,「饥饿素」分泌增加。因为「瘦素」是一种能抑制食欲、增加能力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的天然蛋白质激素,而「饥饿素」会增加食欲,降低新陈代谢,这两种激素对控制体重而言非常重要。
杨主任给这两位年轻夫妇的建议就是,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不运动,包括不活动颈部肌肉;避免常吃夜宵,油腻食物;坚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实际上,这也是给所有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最有效的建议。
专家简介
杨拴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学者”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名医、名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秦创原”创新驱动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个体化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8种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8篇,其中SCI收录8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制定肺癌诊疗指南、共识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