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岁的吕阿姨因间断咳喘30余年加重,被诊断为慢阻肺住进了医院。吕阿姨的症状和许多慢阻肺患者的症状雷同,每年冬季受凉后就开始咳嗽、咳痰、喘息,每年都要持续1个月以上,十分难受。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她还有骨质疏松,于是为她制定了一套特别的运动处方,教她了一套特殊的康复训练法,称这对她肺功能的提升以及康复大有帮助。”
每个患者都有一个适合自身「靶强度」的康复训练方式
吕阿姨的病例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告诉我们的,郭主任说,给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开运动处方,教他们一套有助于康复的锻炼动作,这就是眼下他们正在实施的基于体医融合模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康复。其中体育医学医生、运动人体科学家、运动编排师、科学锻炼指导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针对呼吸专科医生给出的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指标,给患者制定适合他们的运动,包括采取何种方式去运动,有一整套方案。
这套方案到底安全吗?
郭主任告诉我们,这就是为什么呼吸专科医生也需要这4个专业的「助手」才能一起给呼吸疾病患者开运动处方的原因所在,他们首要坚持的就是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运动干预的首要原则。运动的风险,不仅表现在运动中,还将在运动后第2天、甚至更长时间都有体现。而患者在运动中,心脏、肾脏等脏器的安全性、血糖稳定性、运动器官伤病等等运动伤害问题,单靠一个医学学科是无法解决的。运动安全问题涉及到多学科,比如:防跌倒训练中的平衡和灵敏训练,这就需要体育科学;运动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横纹肌溶解症引起的急性肾衰等屡见不鲜,这又会导致患者不敢进行有一定强度的运动,这样一来,健身指导师也不敢指导,而医生的『运动处方』医嘱就无法落地。因此,我们要求全过程中都要针对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控,比如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既保证安全又保证效果的运动强度范围,我们把这个称为『靶强度』。其中,心肺功能训练的『靶强度』需要在运动前通过心肺运动测试来获得。」
这套呼吸肌分担训练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肺活量
郭主任告诉我们,这套简单实用的动作长期训练,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我们的肺功能:
呼吸肌分担训练
这套运动适合于所有健康人群,也是针对没有并发症的、病情稳定的慢性呼吸病患者提升心肺功能的运动(后有标准动作视频)。
第1步:呼吸需要核心力量的支持,所以首先要求平躺在床上。背部略弓,紧贴床面,用力呼气;双臂打开伸直,指向天花板,同时双腿弯曲成90度。此套动作为训练的起始位置;
第2步:将一条腿伸直平放,但是脚不要着地,同时吸气,然后用腹部的力量将伸直的腿屈曲,髋关节收回起始位置,同时呼气(可以根据自己的适应能力调整手的姿势,比如对侧手跟随腿的升降放下举起)。然后,换另一条腿重复以上动作,此为1次。共做15次为1组,中途休息半分钟,总共进行3组。
此套训练能增加腹肌、髂腰肌等核心肌群与呼吸肌的协调,分担支持呼吸肌的工作,可长期坚持训练。
【视频:呼吸肌分担训练】
我们在做运动时,可以分5个步骤来
掌握自己的基础运动强度:
1、确定自己目前的运动强度(也就是基础运动强度),最好配1块有运动记录功能的手环(手表),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
2、了解自己每次运动的用力程度,即运动的强度下能否还可以说话,还可以唱歌,以及自身运动的努力程度(轻松、比较用力、吃力、很吃力);
3、了解自己运动后第二天的疲劳消除情况,如晨脉是否与不运动的日子相比升高,白天精神状态是否感觉精力充沛等;
4、有了基础运动强度,要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每周运动强度和运动的量(运动的总时间、总距离)增加一点,具体循序渐进的增加幅度可以在5%;
5、增加运动强度后,要继续用这些指标观察身体的适应情况。随着运动强度的提升,身体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同时注意和医生商量调整一些药物的用量,如降压药、降糖药等。
专家简介
郭建军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体育医学分会会长,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体医融合学生健康分会会长,中国医体整合联盟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国家金牌运动队科研教练、运动营养指导。获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体育科技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