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不孕不育?竟然32.34%的吸烟男性精液异常
来源: 看呼吸 2018-11-17

2018年11月15日 《中国吸烟男性生育健康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结果发现将近32.34%的受调吸烟者精液异常。为此,小编采访了中国性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主任姜辉教授,他说在来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捐精者中,只有不足20%的人合格,尤其是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结果不容乐观。


 协和科普大赛《兄弟,你的蝌蚪还好吗?》


32.34%的受调吸烟者精液异常


今年8月—10月开展的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结果不容乐观。该调查覆盖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山东、辽宁、四川等全国16个省份的25家医疗单位,共发放问卷5000份,有效问卷4364份。结果发现,被调查者51.37%的男性吸烟,其中39.3% 的人每天吸烟超过10支,60.3%的人吸烟时长超过5年
。而且,患有不孕不育的夫妇中,54.86% 的男性吸烟;32.34%的吸烟男性精液异常。


异常精子


吸烟者的精液异常主要表现在:


◎精液量少 ◎精子数量减少 ◎ 精子密度降低 ◎精子存活率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下降 ◎精子畸形


“这个比例比我们预期的要高,说明吸烟对男性生育健康的危害已很严重。”姜辉教授介绍,据最新研究估计,烟草烟雾中含有7,357种化合物,其中69 种是已知的致癌物。这些致癌物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破坏睾丸的血管内皮,影响微循环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进而影响精子的产生,引起男性不育


吸烟者会影响男性性功能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吸烟者的勃起功能障碍率要高于非吸烟者。

雄激素是勃起的基础,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导致雄激素下降。”姜辉教授表示,尼古丁最影响的是阴茎内皮细胞,使阴茎血管收缩、管腔变小,减少阴茎血流,使阴茎没法充血,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吸烟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出现自然流产和胚胎停育的人群中,吸烟男性比例分别为57.8%和51.4%[1],每日吸烟的支数增加,造成自然流产的比例也增高,而且吸烟的时间越长(年数),发生胚胎停育的比例也越高。“这些数据都提示吸烟会对生育健康造成危害。烟草中的尼古丁毒性会影响精子、卵子和胚胎的质量,严重的造成女性出现流产、胚胎停育等不幸情况。”姜辉教授介绍。


吸烟会影响精液DNA


姜辉教授介绍,精子DNA的完整性是正确传递遗传信息所必需的条件,精子DNA损伤可导致男性不育。精子生成及成熟过程中,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DNA完整性而产生断裂的碎片。研究发现碎片化越高,精子越不容易着床。


尽管“吸烟有害健康”几乎已是人尽皆知,但大多数人知道它对肺部健康有影响,而对生育健康的影响却认识有限。此次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7.6%的受调查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86.89% 的人认为吸烟引起肺部疾病,只有43.1% 和30.2%的受调查者了解吸烟影响生育健康、会引起性功能障碍[2]。  


烟草烟雾含有多种可以影响人体生殖及发育功能的有害物质。吸烟会损伤遗传物质,对内分泌系统、输卵管功能、胎盘功能、免疫功能、孕妇及胎儿心血管系统及胎儿组织器官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样女性吸烟可以降低受孕几率,导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婴儿猝死综合征


戒烟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


根据梁立荣主任给出一组数据,靠意志力戒烟的年均成功率是3-5%,有戒烟药物辅助的戒烟成功率可达50-60%。但本次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受调查者采取的戒烟方法中,79.6%吸烟者靠毅力戒烟,16.4%的人采取过电子戒烟,仅有2.3%的人采取药物戒烟[3]


“很多人戒烟不成功其实是因为没有找到科学的戒烟方法。”梁立荣主任说。历版戒烟指南均提及:对于烟草依赖者,合理使用戒烟药物可有效提高长期戒烟率。目前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推荐的一线戒烟药物包括尼古丁替代疗法、盐酸安非他酮和伐尼克兰。


第一种尼古丁贴剂,适应症为处于疾病稳定期,没有失眠,近三个月或者近一个月没有心脑血管事件,且对相关贴剂无过敏反应的患者,便可以使用。第二类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本身属精神类药物,和很多药物有交互作用,使用时需要根据情况科学选择。第三类伐尼克兰,也是目前主要提供的戒烟药物,适用范围相对较广,禁忌症也相对较少。比如一些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如果需要戒烟,可以选择服用。当病人因为心梗放了支架后,疼痛感降低,容易复吸时,这类药物一定程度能够较好应对复杂急性的病人。


最后,与会专家共同强调:“孕育健康宝宝从戒烟开始。各年龄段的准爸爸们应尽早戒烟,戒烟越早,孕育健康宝宝的几率就越高”



[1]姜辉、刘德风等,中国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白皮书,2018年11月
[2]姜辉、刘德风等,中国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白皮书,2018年11月
[3]姜辉、刘德风等,中国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白皮书,2018年11月


473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