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吸入疗法为主。吸入疗法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安全性好的优势,具有全身用药不可替代的临床地位。可临床上,为什么有些慢阻肺患者在使用吸入治疗后疗效并不好,是药物没选择对?还是患者吸入方法不对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8月22日,由国内多名呼吸领域权威专家发起的全国首个吸入装置学院正式启动会上,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指出,慢阻肺患者在使用吸入药物治疗时,疗效不但跟药物有关系,也与装置、吸入方法有关系。
主要从下面三方面影响疗效:
- 输出率:药物在装置里面输出来,能否100%输出来。在吸气的时候,有主动输出和被动输出,主动输出每个剂量能不能100%输出来,如果被动的话,和吸气的努力程度有关系,这是第一个输出率。
- 利用率:利用率就是说药物喷出来以后,能不能把100%的药物吸到口腔进去,如果主动配合不好,吸不进去;被动的能吸多少就用多少。
- 沉积率:患者吸到嘴里以后,能不能沉积到发挥部位的地方,即小气道。
郑则广教授强调,要让医护和病人都认识到药物发挥作用,必须这三个率都达到最大化,这是一个共识。有了这个共识,就避免了以前医生开个处方、装置给病人,病人按照说明书去用,而是要重视教学。患者在使用该装置吸入治疗疗效不好,我们首先要考虑不是药物本身不行,而是病人吸入方法是否正确,因此让医务人员看到病人疗效不好的时候,拿出装置来,吸一次给医生看,评估他吸得是否对,如果吸得不对,首先从吸入方法这里进行改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慢阻肺主要是一个气流受限性的疾病,病人在早期的时候没有出现症状,但是当出现症状的时候,呼气的流量不能够把气体呼出来,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相关的病变,比如说吸气的力量可能会减轻,或者是吸气由于气道阻塞,吸气的时候可能影响到吸气的协调性、流量等等相关的因素。
目前慢阻肺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吸入治疗,而如果像这样一些吸气能力的干预会导致病人药物治疗的方法、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慢阻肺病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病人掌握正确的吸入治疗方法。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说,临床上,很多病人都在选用不同的吸入装置,而吸入装置现在主要有几种:
1.干粉吸入剂:通过病人主动吸气的方式,在用力吸气的过程当中,把药粉从装置当中带出,然后吸进去,这是一种主要的方式。
图:干粉吸入方法丨来源: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定量气雾剂:主要是通过按压以后自动喷出,叫做定量气雾的方式。定量气雾器只要用手按压以后,它有一个弹簧或者有一定的压力,可以通过这样的压力推动,产生气雾,所以这是一种主动释放的方式。定量气雾剂和干粉吸入剂、患者用力吸气所引起的被动吸入方式不一样。也正由于不同的方式,导致病人在给药的过程当中所带来的效果有所不一样。
图:MDI吸入方式丨来源: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定量气雾自动释放,这种形式不论病人吸气还是不吸气,它都会释放。它就带来很重要的问题,如果病人不吸气时,你按压了,就导致药剂已经释放出来,但病人没有吸入,就会影响到吸气的效果。同时它有一个要求,即需要药物释放的颗粒和病人的吸气同步,这是最理想的一个效果。而过去大家比较熟悉,已经使用非常长时间的定量气雾器MDI,由于它释雾的时间比较短,大概是0.1秒,不到0.2秒的时间,它释放的时间很短,如果病人的吸气动作没有很好的进行配合或者是一起来做协同,就会导致药物给到病人气道当中的时间很短,病人就不容易获得有效的药物治疗。
3.软雾吸入剂:目前有一个新的软雾给药的装置,比如能倍乐,它的一个特点就是给药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一点,长到1.8-2秒的时间。因此在气雾持续释放的过程当中,病人能够比较好的和给药同步,就能够充分地把药物吸入。
图:软雾吸入剂吸入方法丨来源: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气雾装置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的颗粒比较均匀和比较小,我们都知道药物的颗粒大小会直接沉积到肺的不同部位,对于慢阻肺主要的小气道病变,颗粒比较小,能够沉积到远端的气道或者小气道,效果会更好一些。因此不同气雾器产生颗粒的直径大小不一样,用软雾的装置让它主动释放,颗粒比较均匀,而且释放量比较均衡、缓慢,就使它在肺部的沉积率会更好一些。
相比较而言,一开始提到的干粉吸入,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尽管病人用力吸气,把粉雾的颗粒带出吸入体内,但是也受到吸气流量的影响。吸气流量过小的时候,产生的雾化的颗粒会比较小,而且不均匀,这样就使他临床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如果吸气的努力程度太大或者吸气的流量过高,也会导致另外一方面的因素,具体在气流在气道一些分叉的地方,像支气管的分叉,产生一些涡流,这样会导致粉剂在大气道的沉积,到远端小气道的粉剂会比较少。
所以,每一种吸入装置都有它的一些特点。郑劲平教授提醒临床医生一定要给病人进行相关的教育。另外,作为医生,要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各种气雾剂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治疗效果。当然在这过程当中,一定要和病人很好的沟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郑则广教授强调医生在给慢阻肺患者选择吸入装置时,要对病人进行吸气能力评估,只有评估病人的一个吸气能力和手脚的配合能力以后,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装置。因为每个病人肺功能不同,他吸入的能力不一样,如果他肺功能好,他的配合比较灵活,选择任何装置都没问题;如果肺功能不好,手脚配合又比较困难,这病人该如何选择,必须要个体化,个体化目的是让病人能够将药物装置的效果发挥最大作用,因此要进行评估。
总之,每个装置对病人的吸入方法疗效影响很大,医生开药给病人以后,必须让病人掌握该装置的使用方法,如果疗效不好,医生要更改方案,看导致病人吸入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如果吸气流速不行,我们先让病人使用主动喷雾;如果是能吸,但还是流速很低,配合困难,我们可以加上一个储物罐,对于吸入能力好的,口手配合得好,我们任何装置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