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组长、慢阻肺联盟主席陈荣昌教授曾给我们讲了一个极为深刻的病例。这是一个来到他门诊看慢阻肺病的50多岁男子,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四肢健全,却是被人用轮椅推着来到诊室门口的。陈教授一看,这个人连起身走到自己的诊台都非常气喘,并且一追问病史,他已经把所有能用的药都用上了,病却依然不见好转。病人问陈教授自己还有什么办法,在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后,陈教授直叹气,对他说「我没有办法医治你,你来太晚了,你只有等着换肺,直接做肺移植」。
两个月后我再看到他,他已离不开呼吸机……这样的病人可能一直在做「无效治疗」,到晚期所有办法都用尽也无事于补
为什么陈教授会对这个病人说出这样一番话?
陈教授告诉我们,他的情况到了这种地步,治疗是非常困难的。虽说慢阻肺是比较容易诊断治疗的病,但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病。为什么说容易?是因为它能够预防,不吸烟,就没有慢阻肺,如果病人早期发现已经存在异常,并很快戒烟、治疗,肺功能可以一直维持到正常的60%-80%。尽管达不到100%,依然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运动。医生面对患者这样的病情,治疗起来是没有困难的。但怕就怕那种自己不知道病情,或者确诊病情后没有得到规范化治疗的,拖到最后病情严重,到这个患者这样的「连下地走动都困难」的地步,即便是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难把他治好。
陈教授说,现在的慢阻肺药物只要用对了都很有效,同时我们也有很多吸入办法,可以鼓励病人如何去康复、排痰、锻炼、用药等等,能够通过临床指导让病人把方法用得更好一点。但怕就怕病人没有掌握对的办法,没有被发现这些「错误」,相当于一直在「无效治疗」。等到有些病人到了晚期,所有办法都用尽了,也于事无补。
陈教授告诉我们,这个病人离开门诊后就到了别的地方看病,时间一晃过了两个月。一天,其他医院请他去会诊,说是一个上了呼吸机撤离不了的病人。到医院后一看,正是这个病人,陈教授「举手投降」,说没办法治,哪怕是再转到自己科室,这呼吸机也停不下来。
在陈教授的叙述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十分唏嘘。这个病人的女儿很孝顺,她听医生说自己父亲还可以做肺移植,于是抱着这一线希望将父亲又转到广州医院的ICU,在ICU里一住就是7个月,苦等肺移植手术。最终,这个病人上着呼吸机进了手术室,做了肺移植手术。手术效果还是不错的,患者出院后据说还能爬白云山。但陈教授说,这种治疗并非医生所推荐的治疗,在临床中也只有少数、年龄比较轻、条件好的人能做肺移植。因此,慢阻肺一定要推崇早诊早治,假如肺结构基本上破坏得差不多了,而我们现在的再生医学还没有能够真正实现,那么肺移植一定是有选择的少部分人才能做的事。因此,我们希望共同努力,早防早治才是慢阻肺真正的出路。
让医生都感到「无助」的慢阻肺患者有这几个共同「毛病」……赶紧看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些问题,立即纠正
陈教授告诉我们,像这个患者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有很多慢阻肺患者让医生都感到「无助」,而这些患者到晚期的地步或多或少与自己的一些做法脱不了干系。他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这个病人也是因慢阻肺到门诊上来看病,看完后我给他开了药。过了两个星期以后,他来复查。我问他情况怎么样?病人说,好了很多了。我问,怎么好了很多?病人说,我原来洗澡都需要别人帮忙,现在洗澡不需要别人帮忙,我自己能够洗澡了。我又问他,走路快行不行?病人回答,走路快了还是不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许多的慢阻肺病人,都要等到很晚期了,才肯来治疗。尽管治疗后也能看到效果,但效果远不如早干预的效果好。从整体来讲,我们现在从医疗费用统计看,中重度慢阻肺住院的费用占据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大部分的费用。一些国家统计的数据甚至占到了60%,大部分费用都用在了晚期治疗这个阶段,而没有合理地把这个病做到早诊、早治。因此,拖到很晚才就医,是这些慢阻肺患者的共同「毛病」。另外还有一个「毛病」,到医院看病的很多病人,他们虽然一开始都坚持用药,但是用点药,病情稍微好一点,病人就自己停药,这也导致病情的反复加重、住院和病情进展。
导致病情发展成晚期的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的回答。他说,慢阻肺药物吸入装置以及吸气方法对不对,会十分影响慢阻肺的治疗效果。
郑教授告诉我们,慢阻肺主要是一个气流受限性的疾病,病人在早期的时候没有出现症状,但当出现症状时,呼气的流量不能够把气体呼出来,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相关的病变,比如说吸气的力量可能会减轻,或者是吸气由于气道阻塞,吸气的时候可能影响到吸气的协调性、流量等等相关的因素。因此,在慢阻肺病人需要给予治疗时,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吸入治疗,而如果像这样一些吸气能力的干预,会导致病人药物治疗的方法、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慢阻肺的病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病人掌握正确的吸入治疗的方法。
在此,小编提醒大家,关于慢阻肺吸入治疗的药物「到底该怎么『吸』」(点击链接即可阅读原文),我们也曾经做过相关科普,大家可以打开链接再认真学习一下。并且,小编强烈推荐所有慢阻肺患者都该对以下常识知识有所了解,因为在使用吸入药物治疗时,它的疗效不但与药物有关系,也与装置、吸入方法有关系。我们至少应该了解三个「率」到底是什么,才能避免继续「犯错」:
一、输出率
药物从装置里输出,能否100%输出,是靠患者在吸气时药物的主动输出和被动输出决定。主动输出每个剂量能不能100%输出,被动输出则与吸气的努力程度有关。这是第一个率——输出率。
二、利用率
从装置输出之后到利用率的问题,利用率就是指药物喷出以后,能不能把100%的药物吸到口腔里,如果主动配合不好,则吸不进去,而被动能吸多少,就用多少。这是第二个率——利用率。
三、沉积率
当患者将药物吸入口腔以后,药物能不能沉积到发挥部位的地方,即小气道。这是第三个率——沉积率。
要让药物发挥作用,必须这三个率都达到最大化。因此,当医生给慢阻肺患者开了处方后,将装置给了我们,不能光自己按照说明书去瞎琢磨,瞎操作。一定要重视医生当面的教学,当面学会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