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中国以「清零」的姿态进入与病毒抗争的第二阶段,拥有「双重优势」,而全球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全球新冠确诊人数过亿,「1亿」,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改变计量单位的数字。立足于全球来看,意味着这场抗疫的战争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为什么这样说?对比一个时间点,新冠疫情从发生到现在一周年,一年前,我们没有疫苗,那时是人类处于与病毒抗争的第一阶段。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有疫苗了,现在我们处于与病毒抗争的第二阶段。但是,有了疫苗并不意味着它的发病率、死亡人数减少。第二阶段初始,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都处于一个非常高的平台之上,这些国家的社会防控能力欠缺,疫苗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导致要想单纯靠疫苗在短期内解决问题还不太现实。且疫苗进入市场的现实情况远不如他们自己宣布的进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全球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而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以一个「清零」的姿态进入了与病毒抗争的第二阶段。不断有的小疫情出现,不断清零。我们国家不让它再形成一个「传播扩散的平台」。因此,中国现在拥有「双重优势」,一个是举国体制的优势,一个是疫苗的优势。而西方很多国家目前只有疫苗这一种优势。单靠这种优势,疫苗接种率上不来,恐怕很快就将会有大量的人要「倒下」,并且我估计在第二阶段发病和死亡人数将大大超过第一阶段,这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认为当前全球尤其西方国家加强社会防控、公共卫生防控才是关键。
因此,基于全球目前的趋势,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我认为主要的方向是「防输入」、「广接种」。目前国内新增的病例中已发现有西方国家输入的变异病毒,加之冬季气候寒冷,所以中国的防控形势现在比前几个月更要紧张不少。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社会防控为主,加强疫苗接种,加快生产、研发、审批进度,缩短流程。
冯录召:我国3条技术路线5个疫苗正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进入市场的疫苗具备安全性、有效性,首批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是「非常幸运的人群」
到目前为止,我国5条技术路线(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14个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条技术路线5个疫苗正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国药集团的中生北京所/中国CDC病毒所、科兴中维、中生武汉所采取的是灭活疫苗,其中中生北京所的灭活疫苗已在我国附条件上市,事实上国家药监局已批准可以在人群里紧急使用,意思是这些疫苗可以正式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康希诺/军科院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现正在国外做III期临床试验,应该很快会获得数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生物所研制的灭活疫苗,以及智飞生物/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重组蛋白疫苗,也在临床III期试验中。所谓的进入III期临床试验,指都通过了I、II期后可用于更大人群去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的,可对新冠发病或感染起到预防效果的。为什么新冠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在国内很难做?是因为我们疫情控制得比较好,发病人数很少,没办法去评价,因此很多III期临床试验要放到国外尤其是疫情还在高发、蔓延的国家或地区去开展,这样才能评价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的发病风险、感染病毒风险,对比效果。我国已于2020年12月批准灭活疫苗附条件上市,并在重点人群开始接种。
因此,目前我国第一批接种的重点人群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人群,而不是说大家还要抱观望态度,考虑要不要接种。这个错误的观念必须扭转,我们应该只要有条件就积极接种,因为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了验证。绝大部分出现的所谓接种后不良反应非常轻微,只是接种部位的局部反应,或者有部分人会有发烧、发热,但这些都会在一两天内很快消退。我们应该把接种疫苗看做更正向的保护措施。我国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要解释一下何谓重点人群?我国新冠疫情形势与国外不同,疫苗使用策略也不一样。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主要策略需要结合国内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目标来考虑。鉴于当前重点人群接种疫苗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这部分人群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利于我国总体疫情防控。现阶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行业人员;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工作、学习等人员。因此,我们对重点人群接种疫苗也是「两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希望能在春节前完成接种5000万人,目前约有1500万左右实现接种。第二步是等待疫苗产能更充足时,在第一步人群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更好的验证之后,延伸至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这些高危人群以及普通人群,希望实现「应接尽接」,形成高接种率,实现人群免疫屏障以此降低疫情传播,最终缓解甚至终结疫情的大流行。
许多人对于我们新冠病毒疫苗如何进行全程追溯工作不是很了解。事实上,《疫苗管理法》要求国家实行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疫苗上市后,从生产、运输、储运、使用等各个环节均应有准确、规范的记录,全程追溯记录的信息包括疫苗品种、疫苗生产企业、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和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等,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地区将及时录入电子信息系统,上述信息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和其他方式实现疫苗流通和使用的全程追溯。因此,疫苗的研发确实需要时间比较长,普通疫苗从研发到上市可能需要10年左右时间,而新冠疫苗已经是在加速中加速,可以说超速度完成。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新疫苗能如此快递通过审批程序,国内的附条件审批、附条件上市,本身已经走了特殊流程,比如三期实验结果,按常规程序还不能正常通过审批,但已经通过实验数据能够看到受益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风险,为了控制疫情,保护人群,走特殊审批程序「附条件审批、上市」,条件就是要求接种之后继续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正式审批和进一步扩大人群面提供证据。
关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景,我们目前的重点工作一是扩大产能;二是保证我们的人群有足够的接种率,保证80%左右的接种率才最终使大流行缓解甚至终止;三是提高服务能力,接种疫苗需要我们的公共卫生医生、疾控医生,包括基层的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完成,工作量大,但必须高效保质地完成。但我更想强调一点,疫苗开始接种以后个人的防控措施依然丝毫不能减弱。因为对于个人而言,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不是100%,并且产生保护性抗体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群体而言,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传播。所以,要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现阶段其他各项防控措施仍然要坚持下去,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通风等防护措施。
吴安华:两个时间节点的两组数据我印象极其深刻,「1亿」之后数据不会戛然而止,胜利中绝不能麻痹大意
自去年新冠疫情以来,全球与国内,在两个时间节点的两组数据我印象极其深刻。一是去年5月西班牙超4.2万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我国派往武汉驰援的4.2万名医护人员「零感染」;二是此次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人数过1亿例,中国新冠人数10万,占比「万分之1」。全球新冠人数过亿,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全球而言意义重大。纵观全球总人口77亿,中国总人口14亿,这个对比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在抗疫和疫情防控方面的影响和能力,一方面更说明目前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难度巨大。
全球新冠人数过亿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我认为,一是总数在不断增加,说明新冠疫情的影响确实很大,几乎遍布全球,这种传染病正深刻地影响着全人类;二是从死亡病例来讲,到目前已经有200多万例。如不加以积极有效的控制,到今天绝不止是1个亿这个数字。即便加以严格防控,数字也一定还会增加,它不会戛然而止。这意味着,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新冠病毒尽管很小,但它的能量很大,这个病毒甚至可以用十分「诡异」来形容,而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更加说明我们在胜利中坚决不能麻痹大意,更应加强防控力度,严抓严控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人员坚决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特殊人群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加强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居家医学观察措施。
专家介绍
曾光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WHO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创始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冯录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员,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执行副院长。主要从事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政策和防控策略研究。共发表中英文论文1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兼任世界卫生组织免疫专家咨询委员会流感疫苗专家组成员,亚太地区流感控制联盟执委,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级新冠肺炎媒体采访专家,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Intelligent Medicine》《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
吴安华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院感专家组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控中心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常委,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主编。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排版: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