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晚上7点,由WHO下属机构GARD(全球防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组织)组织了一场全球线上讨论会,「COVID-19疫情下的呼吸慢病」。
会议由GARD执行委员会成员Sarah Rylance主持,GARD主席 Arzu Yorgancioglu 致辞。大会邀请了三位讲者,第一位是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曹彬教授。曹教授根据他近期发表在Lancet上1733例随访的在金银潭治疗过的新冠病毒病患者,指出最常见的新冠肺炎恢复期的症状是疲劳乏力,随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平均随访186天后,血清IgG抗体阳性率由急性期的96.2%降到58.5%。曹教授还介绍了急性期较重的患者在出院后部分出现脏器功能的损害,包括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等,指出急性期规范积极收治患者,减少重症发生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助于降低恢复期的脏器功能不全的并发症的出现。与会专家围绕曹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包括早起介入康复,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出现等。Arzu Yorgancioglu教授高度评价了曹教授的讲座内容,认为有必要建立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的合作,全球范围内开展新冠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和康复。
美国NIH的James Kiley教授提出美国已经开始了多中心的新冠患者的随访计划,并在入组患者。复旦大学宋元林教授提出新冠患者康复面临生理和心理的适应问题,以及在急救期合理使用激素和肝素等,尽量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出院后的康复。曹教授的发言针对了目前大量COVID-19患者康复后回归家庭,社区和工作岗位的问题,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的恢复才能保障健康的家庭和工作的回归。
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斯里兰卡的Pandula Siribaddana博士,他围绕「COVID-19 and digital health」做了有关COVID-19疫情情况下数字医疗/物联网的应用,包括线上咨询,诊断,病人管理,药物处方,还有指导康复等。数字医疗/物联网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疫情仍处于较为严重状态的地区和国家,而GARD也是积极推进数字医疗在呼吸慢病中的应用,也是传染病防控的利器之一。
第三位发言的是WHO的Soumya Swaminathan博士。她详细介绍了目前的疫苗研发和使用情况。截止到3月3日,全球有76个疫苗在做临床评估,16个在临床试验的3/4期,还有182个疫苗在临床前研发阶段。候选的疫苗都是肌肉注射,大多数采取两次接种。WHO在评估各个疫苗的临床数据,未来也希望有中国的疫苗纳入评估体系,如果通过审核会经WHO推荐。Swaminathan博士呼吁在当前疫情情况下,公共健康是第一位,任何疫苗的研发主要目的是保护全球的公共健康,因此建议取消疫苗的专利,疫苗生产和接种也不能以盈利为目的,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评估各个地区的疫情防控情况,经济状况等,从WHO的层面给予指导和政策的倾斜,如经济不发达但疫情严重的区域。
三位讲者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有关COVID-19疫情防控和临床诊治的最新进展和形势,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三位专家也给予了解答。GARD组织的这次COVID-19疫情下的呼吸慢病会议圆满结束,为当前的新冠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完
排版: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