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达春和院长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说话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他是被紧急调去武汉汉南沌口方舱医院负责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整整2小时谈话,他语速不紧不慢,却一个多余字都没有。他发现问题的眼光犀利独到,对漏洞的表述语言十分苛刻,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又细致入微,收到的效果立竿见影……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方舱医院的院感管控、人文医疗、人文护理都做成「标板」。
得有「脱班」专盯脱、「采咽」的环节很危险……有的防护不足有的防护过度
我对方舱医院的最初印象首先是概念上的理解:方舱医院设置的初衷就是让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得到治疗,管控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就是让这个传染病的蔓延势态得到有效遏制,是针对我们防控的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的总方针。所以,我认为医院感控是方舱医院的生命线。我们方舱医院是2月17日开舱的,甘肃省卫健委成立了前线指挥部,前任队长调到指挥部工作,组织派我来接任。所以我是21日才调过来的。来的时候很匆忙,当时我还正在上班,我们距机场70多公里,接到通知时离飞机起飞2小时。
我们这个方舱医院牵涉多部门,5个医疗队每个队人员上百,共600余人。加武汉亚心医院管理方、汉南区政府及后勤保障人员,光舱里工作人员就上千。开舱到现在收治病人980多人,目前在舱有700多人。由于我到方舱时间晚几天,并没看到前期院感管控过程,我来后看到的现状是大家的所有目光都集中在硬件环境,因为我们舱的隔离出口只有一个,大家就把力量全集中在出口改造上,想多建几个出口。但出口改造需要时间,这只是硬件不足,那软件方面呢?我进舱自己走了一遍流程,发现很多地方还存在问题:
比如脱隔离服。各个队都有很不熟悉、脱得不好的队员,需要有人监督完成。我们又最担心这些人感染。后来我们成立了一个「脱班」,都安装了电子监控,每个医疗组派两名护士6到8小时就在脱衣间专门对每一个出舱队员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在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起码每个出舱人员脱隔离服能达到安全状态,不被污染。
院感管控的更多时候都是一些细节。前几天一个同事跟我反映说,「我们有一个岗位是『采咽』,这个岗应该是我们所有岗位里最危险的岗位。」因为他们要采咽是拿一根棉签去采集标本。采集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因为刺激而发生恶心突然咳嗽,这样会对工作人员产生威胁。所以他们除了进舱时的三级防护,还要单加一个面屏,达到四级防护。但我发现面屏是在舱里放着,工作人员需要戴的时候才把它戴上,这个环节很危险,因为它很容易被污染,放在里面就有污染的风险。应该是知道准备采咽,在进舱前就戴好。我们马上召集所有护士长对这个环节进行整改,因为采咽岗都是固定人,就要求他们进舱前戴好面屏,出舱直接消毒。
走流程中我又发现,队员普遍存在过度防护现象。我们有个队的队员穿的是他们自己带的隔离服,进舱又穿一层隔离服,穿一层又一层,包裹得严严实实,太厚了,还没走几步人都直接差点虚脱了。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过度防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进行了梳理,主要是做好呼吸道的防控,而不是全身裹得有多密实。
还有一些队员感觉把脚上防护得越多层越好。他们先在配发的水靴上套一层鞋套,再套一层靴套,夹着防护服穿。进舱时把外面一层去掉,把最底层自己的鞋套留着,认为能保护他的靴子,然后就在清洁环境走来走去,给大家看得很扎眼。所以大家的防护理念普遍还有问题,认为多包几层,多扎几层就越好。甚至我们的队员还有全身喷酒精的,喷完了再严严实实裹上几层。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又让感控小组专门抽时间教大家,穿隔离服怎么穿,戴口罩怎么戴,戴上后鼻翼处的压条怎么压实,再戴好外科口罩,眼罩戴好后再检查一遍中间有没有漏。该注意的地方注意,不该过度注意的地方,不能浪费资源。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脱隔离服的时候,在隔离间的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就越多。尤其我们有一些医疗队脱隔离服时间很长,穿得多也就脱得多,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坚决杜绝「进舱就是红区」现象,严格划分三区,严把区域消毒关,对外请保洁员进行专业培训
我们的方舱医院坚决不会有「一进舱就是红区」的现象,我们严格划分了三区,只要是有病人活动的场所全部都是污染区,出舱的区域就是潜在污染区,走出整个操作区域,再往前走的区域就是清洁区,这个区域的清洁消毒很关键。我们刚来的时候,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放置的都是家用空气消毒器,家用消毒器达不到院感消毒的标准。后来,我们建议区政府购置等离子的空气消毒机,这种消毒机是用于医疗机构的手术室这些地方的专业设备。区政府非常支持,他们很快就采购了50多台等离子空气消毒机。现在,半污染区、污区、清洁区(人员密集区)都投用了等离子空气消毒机。
对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的消毒,工作人员4班倒班,让他们每班自己都消毒一次,对地面、所有物表进行消毒。以保证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办公环境即便待上6到8小时也是足够安全的。到昨天为止,我们的整个场景基本建好,随之也建立起了机制,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同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保洁员也经过了我们的培训,现在他们都能非常熟练地穿脱隔离衣。我们团队中有一位重庆的感控专家,专门负责对这方面的管理。现在保洁人员也是分批次上班,白班、晚班相对比较固定。
方舱医院的特殊在于对患者需要用「人文医疗」和「人文护理」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人文医疗」和「人文护理」呢?我把这两块工作看得很重,因为我有感而发。
我们的医务人员与患者建立了很多手机微信的医患群、患者群。在舱里是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而出舱以后是用手机微信这些交流软件与他们进行交流。有队员向我反映,有些患者你跟他们在舱里面对面交流,对病人的病情、情绪等各方面的了解,与下来通过手机微信去沟通、了解,有一些情况是不一样的。在舱里我们缺乏对病人的真正了解,或者说了解得还不太到位。
方舱里的很多病人基本都是无症状感染者、轻症的感染者,或者是已经在恢复期的患者。这些病人我把他们的CT片子基本都看了,肺部影像普遍症状较轻,发烧的病人也是极个别。绝大多数病人属于康复阶段。而在他们等待出院的过程中,许多病人是当面也许不会表现太明显的这种怀疑心理,但独处的时候,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以及不好的情绪,又会出现,包括对以后出院还会不会感染上,各种各样的焦虑都有。虽然我们的医务人员从专业技术和专业护理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前期基本上在人文方面考虑欠缺。
人文医疗我觉得是一根主线。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看了病人的第一次CT是这样的情况,看第二次CT还是同样的情况,到第三次CT都拍了出来,病人还找你看,总是想征求你的意见,看有没有加重。他会说,「哎呀你再给我看看,我这个病现在怎么样了」,他的怀疑心理,其实很多时候使一种寻求心理安慰。在说这些的时候,也包含了还有恐惧感。这时就要用上人文医疗,及时安抚。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抛开医疗的专业去医疗,「总是去安慰」。有一位50多岁的妇女,也是这样的心情来找到我,让我帮她看片子。其实她的片子的确没有什么问题了,我看后就告诉她,你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变心态,住在这里就要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不怕感染,相信自己的病已经好了。再做一次检测之后,没有问题,就痊愈出院了,而且短期内是有抗体产生的。目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吃饭,增加运动,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开导,她的疑虑、心结,就容易打开了。这位患者也是比较放心,很高兴地走了,没有再出现过像之前那样焦虑、烦躁的现象。
但是讲到这里我还想说一点,即便核酸做了再多的阴性,建议对方舱医院的患者还是要结合CT一起看。应该以CT为主,而不是核酸检测为主。最近我们舱里也安了一台移动CT,这样的检查在舱里就能完成。下一步可能还会增加移动CT的数量。因为我们也是足够认识到了影像学好不好才是决定病人病情有无好转的关键。主要看吸收怎么样,和上次比较怎么样。起码从我们呼吸医生的角度看,不能有进展。因为我们有的病人没有症状,核酸检测阴性,但影像学又还在进展,这种情况是有的。所以我们也建议方舱医院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都能安置移动CT,这样既能避免检查太慢,发现问题还能及时处理。
对患者的情绪照顾更有个体化、针对性的方案
舱内有的病人,他自己的病已经快好了,但他家里有亲人在此次疫情中去世了,他的情绪其实是很压抑的,看到人家唱唱跳跳有说有笑,表面上他也会附和,但实际上他内心有时候会多少有反感。他跟我说,每天都在痛苦地煎熬着。其实这种心灵创伤决不会在短时间的带着大家一起做些开心的运动或者陪伴,就能愈合。有些病人告诉我说,我一天都不想呆了,就只想出去,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认为更多是把安抚的工作去细化,对患者的情绪照顾,更有个体化、针对性的方案。
我看到我们的许多医护人员为了与患者更好的交流,出舱以后也继续和他们在沟通,交朋友。现在,很多病人对我们医生很熟悉,谁进舱了以后,虽然穿着防护服,老远的病人就能认出来。立马打招呼。我相信即便是将来我们的支援任务结束以后,我们的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起来的友谊,这种关爱之情,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做好建设和管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我们的方舱医院在院感管控、人文医疗、人文护理方面,做成一个方舱的「标板」。
视频: 方舱医院患者演唱《武汉要坚强》:
04:32
专家介绍 - 达春和
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呼吸中心主任,白银市呼吸病学首席专家,甘肃省医学会呼吸与结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执行主席、甘肃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医院协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各种呼吸疾病的诊治,积极推动本地区控烟、PCCM科规范化建设、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等。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完成省市科研项目多项。
* 罗氏制药心系方舱,与您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