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日,《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在线发表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曹彬教授团队的述评《Viral pneumonia in China: from surveillance to response》。这篇述评介绍了中国肺炎研究网(CAP-China)在病毒性肺炎领域十几年的研究经历,说明病毒作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肺炎病原体监测研究和多中心肺炎研究网的公共卫生意义。现将述评全文翻译如下。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等下呼吸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1]。许多CAP患者在明确病原体之前常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因此CAP病原谱对临床诊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细菌一直被认为是免疫功能正常成人CAP的主要病原体。病毒作为CAP病原体在儿童和免疫抑制成人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群中受到的关注不足。在过去的20年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甲型H7N9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疾病的暴发和当前的COVID-19大流行凸显了病毒在CAP发病中的重要性。因此,监测引起CAP的病毒并采取快速及时的应对措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
在2010年,我们估计约10%的CAP病例为病毒性肺炎 [2],但这个推测仅基于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当时,全球已建立了一些多中心肺炎研究和监测网络,并基于研究网络开展肺炎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研究,例如CAPNETZ(Competence Network for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和CAPO(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Organization)。这些研究网络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医师和科学家对CAP的进一步认知。为了应对中国CAP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建立了「中国肺炎研究」(CAP-China)协作网,以促进病原体监测、快速诊断和最佳治疗方面的肺炎研究。该协作网最初基于北京的12家医院建立,当时称为「北京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网络」(Beijing Network for Adul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BNACAP),后逐渐辐射到全国72家以三甲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
随着病原体检测技术的进步,基于CAP-China协作网的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和国内另一项队列的数据,我们估计目前病毒性肺炎约占中国CAP的27.5–39.2% [3-5]。尽管在美国CAP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毒是鼻病毒 [6],但在中国免疫功能正常的CAP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毒是流感病毒(28.4%),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3.6%),人腺病毒(3.3%)和人冠状病毒(3.0%)[4]。此外,非流感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病程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90天病死率与流感病毒肺炎相当 [4]。与之前非流感病毒主要影响儿童和免疫抑制人群的观点不同,CAP-China协作网的研究证明非流感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重要影响 [4]。CAP-China协作网的研究还发现人腺病毒55型是中国免疫功能正常人群CAP的病因 [7]。CAP-China协作网的研究强调了病毒作为成人CAP病因的重要性,相关成果写入最新的中国CAP指南 [8]。
病原体监测和观察性研究对于快速应对病毒性肺炎非常重要,在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开发方面有重要意义。以每年的流感疫苗为例,监测数据为预测流行病毒株和合理设计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此外,考虑到疫苗研发资源普遍有限,优先研制针对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病毒疫苗同样依赖于病原学监测的信息。
抗菌药物耐药性和潜在的多耐药菌流行对于中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病毒性肺炎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目前的抗菌药物耐药状况。从大规模、多中心的观察性研究中了解疾病特征,并从病原学监测中了解常见流行病毒的信息,将促进病毒性肺炎的早期识别。此外,呼吸道病毒的快速分子检测也可能有助于减少静脉注射抗菌药物的使用 [9]。
病原体监测还可以指导抗病毒治疗研发的研究资源分配。与细菌感染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选择非常有限,而且耐药性威胁正在逐渐增加,因此需要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降低病毒性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10]。现有抗病毒药物的新适应症研发和新型药物及药物组合的开发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是严重病毒性肺炎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因此宿主导向的疗法的研发也很重要。病原学监测信息可以有效指导这些药物的研发方向。
基于CAP-China协作网和全球类似的多中心研究网络开展的病原体监测和临床研究将继续为医学发展服务。除了指导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CAP-China协作网还将帮助明确新出现的病原体,并促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认知进步。
过去10年中,在中国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下,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对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病毒性肺炎的认知进展迅速,病毒作为CAP病原体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可 [2-5]。CAP-China和其它协作网络的经验表明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研究的重要性。虽然面临着许多未知因素和挑战,但我们相信,研究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可以战胜这些困难。
参考文献
[1] Vos T, Lim SS, Abbafati C, et al. Global burden of 369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2020; 396: 1204–22.
[2] Cao B, Ren L-L, Zhao F, et al. Viral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novel clinical outcome evaluation in ambulatory adult patients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29: 1443–8.
[3] Qu J-X, Gu L, Pu Z-H, et al. Viral etiolog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mong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mild or moderate severity and its relation to age and severity.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 15: 89.
[4] Zhou F, Wang Y, Liu Y, et al. Disease severi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used by non-influenza respiratory viruses in adults: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registry study from the CAP-China Network.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9; 54: 1802406.
[5] Zhan Y, Yang Z, Chen R, Wang Y, Guan W, Zhao S. Respiratory virus is a real pathogen in immunocompeten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aring to influenza like illness and volunteer controls. BMC Pulmonary Medicine 2014; 14: 144.
[6] Jain S, Self WH, Wunderink RG, et 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mong U.S.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3: 415–27.
[7] Cao B, Huang G-H, Pu Z-H, et al. Emergence of Community-Acquired Adenovirus Type 55 as a Cause of Community-Onset Pneumonia. Chest 2014; 145: 79–86.
[8] Cao B, Huang Y, She D-Y,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2016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Chinese Thoracic Societ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2018; 12: 1320–60.
[9] Shengchen D, Gu X, Fan G, et al. Evaluation of a molecular point-of-care testing for viral and atypical pathogens on intravenous antibiotic duration in hospitalized adul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2019; 25: 1415–21.
[10] Zumla A, Memish ZA, Maeurer M, et al. Emerging novel and antimicrobial-resista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 1136–49.
供稿者介绍
曹彬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 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发明专利1项。
商潋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在读(九年制博士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徐九洋
清华大学临床八年制医学博士在读,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儿童医院进行两年访学(呼吸道病毒学),现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习。
本文完
排版: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