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 2024我来了丨让AI为传统赋予新生命、汲取先进理念和方法、把中国研究加入国际指南——来自中国呼吸界中坚力量的感悟和思考
来源: 呼吸界 09-13


ERS2024顺利闭幕了。会议期间,近300名中国呼吸医生参会,他们通过口头发言、壁报交流展现了中国呼吸专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充分的自信。在会场,我们遇到很多国内呼吸界的大咖,大家交流最多的不是我们已有的成绩和进步,而是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以及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为此,我们采访了这些中国呼吸界的中坚力量,听听他们来自ERS的感悟和思考。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织张旻教授在会议期间异常繁忙,她不仅是“中国日”两位代表中国大会发言的专家之一,也是在今年成为全球哮喘防治倡议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她说,在参会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通过一起去做全球的临床证据循证依据的梳理,知道了全球患者治疗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希望努力把中国非常好的一些管理方式,服务于全球的患者,特别是希望努力把中国的研究加入到国际的指南中,从而使全球患者受益。当谈到此次大会的主题“AI与医学的平衡”,张旻教授也是见解独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侯刚教授此次参会带来的是一个关于数字孪生技术用于支气管镜模拟教学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口头发言。会议期间,他不光把眼光聚焦呼吸介入,而是方方面面。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话题是关于肺功能的种族差异对疾病诊断的影响、环境问题对整个呼吸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很多版块中关于AI技术在呼吸疾病诊治中的引入。



湖北省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金阳教授是第一次参加ERS会,此次主要参与了胸膜疾病方面的壁报交流。他表示,在这个最大的呼吸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他首先感受到了中国专业发展的优势和自信。特别是中国呼吸界近几年的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也学习了很多,例如先进国家在临床研究设计中的严谨、对数据量的要求等等,还有一些方法学的设计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孙加源教授及团队尽管也是第一次参会,但在会上呼吸介入方面有四个壁报交流、一个口头发言,还有一个专场的共同主席,可谓收获颇丰。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呼吸介入技术进步很快,可以说是与国际并跑。虽然中国技术并不落后,有明显的病例资源优势,但组织理念和研究方法,特别是程序上的严谨性相比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需要认真学习。孙教授认为国际合作是专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被国际认可、同行认可、病人认可。



河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蔡志刚教授此次参会是专门来学习的,他说首先强烈感受到了大会的热烈氛围,第二是我们国家的医药技术差距并不大,但在一些科研的细节方面还有不足,例如在哮喘和慢阻肺病亚专业的分组和全程管理方面。让他感受更深的二个细节是,在ERS年度进展报告部分,有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就是讲者讲完后留在台上坐下,几个讲者全部讲完后,请听会者提问,我们中国的很多学者在听,但提问的并不多。另外,蔡教授参观浏览整个壁报区,感觉国外参会者比我们国内的医生们参与度更高,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




《呼吸界》记者ERS现场报道。视频制作:刘迪;摄影:常晓


本文完

责编:Jerry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