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若教授:从医学与艺术的密不可分和相通之处,谈科学、艺术与创新
来源: 呼吸界 2023-10-25


我特别高兴与年轻人在一起学习和讨论,一见到你们就想起毛主席的诗一样的语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处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中国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话像诗歌一样养育着我们,中国一切的前途都在你们年轻人身上。

 


为什么今天要说创新这个事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创新就是从0到1的过程。创新有很多要点,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人类来到世界之前是无限的,死后也是无限的。那么哪怕我们能活100岁,也只是在历史长河里短暂的一瞬。《雷锋日记》中讲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主人公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写到,“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把这个有限生命转化成有益于人民。”他们都是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做贡献。就是这个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同时也与科学、艺术和创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关。

 

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艺术的想象力和热爱程度对“创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外科学属于科学也包含艺术,它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科学叫做理性,科学都是理性的逻辑的,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以系统化和公式化的知识,理性逻辑是最大特点。艺术却不是这样,艺术不能用逻辑、理性。艺术是感性,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比如绘画、雕塑、摄影、诗歌、文学、曲艺等,都跟公式、推理无关。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实际上是科学系统,艺术也有涉及但是太少,尽管小学可能有音乐课、语文课,但我们学的语文只是起到工具的作用,创作是另一回事。艺术跟科学是一回事,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商代出土的铜器,这个时候没有化学,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之前就已经有冶金业了,就可以造铜器了。那是科学在先吗?实际上是我们的感性认识在先。另外再说科学和创造。考试100分、学习成绩再优秀的学生不一定是会创造的。创造不是靠推论推出来的,学习完数学、物理知识并不能推论出比爱因斯坦相对论更高级的理论。艺术的想象力和热爱程度对创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爱因斯坦愿意拉小提琴,他认为他的小提琴比物理学还棒,他热爱物理学,那种跟艺术相通的想象力使他想象火车光速运行会出现什么问题、宇宙当中有个光速云梯等问题,是靠强大的想象力得出来的,并不能推论出来。靠我们对生命生存的感悟,它是在先的,社会生产实践生存的感悟在先,艺术想象力在先,我们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在后。不管哪一级教育,如果丧失了艺术这方面的教育,就等于在无形当中淹没科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根植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那么今天我们都接受完大学教育,或者正在接受研究生教育,大家就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对认识的偏差应该在我们工作和学习当中有所弥补,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整个医学体系都与艺术十分密切……科学与艺术不可分割、有很多相同之处

 


比如说外科学,外科学是最典型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一个学科。1846年10月16日美国医生威廉.莫顿首次在现麻省总医院一间圆顶大厅实施了第1例乙醚麻醉手术。那个时候没有无菌概念,看手术要在现场观看。到了19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外科学得到了加速发展。比如镇痛、麻醉、出血、血液循环、解剖等。原来手术是不能麻醉,但因为疼痛要怎么做手术呢?要解决不断出血问题,抗感染问题等等。镇痛、无菌术、抗生素都是科学的发现,巴斯德的细菌的发现和显微镜的发现是与科学相伴的。再后来是器官移植和心脏手术。器官移植是由一位肾移植的专家发现的,后来的肺移植、心脏移植都是一个概念,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1944年第一例心脏手术的成功标志着现代心脏外科学的开始,实际上对胸外科学来说也是很大进步,因为体循环,控制呼吸等问题都能解决。我们现在可以做到实时转播,做手术可以演示,都是一个道理。整个医学体系都与艺术十分密切,外科学有其特点。

 

现在机器人做手术已经很普遍了,机器人做手术最开始的想法是人类到火星,或者到月球上去建立基地,生病了需要手术,外科医生上不去,但外科医生的助理或者护士因为身体素质好、年轻可以到上面,由他们在月亮或者火星上当助手,外科医生在下面操纵,由此达到远程手术技术,甚至将来更进一步可能是机器人在上面。目前全球机器人都是在一个手术室里,但是与手术台分离,它不用戴手套,因为是计算机操作键盘,用手操控,机器遥控。美国一位外科医生就曾给法国病人做过一例远程手术。但远程也有时间差的问题、信号是否稳定的问题,做手术信号不稳定导致血管没有及时吻合出血,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能解决,你看现在手机5G特别快,那将来可能有量子卫星、量子通信,那说不定在太空上这些问题都能实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跟我们艺术想象力有关。我们古人就有艺术想象力,李白、苏轼等诗人的很多诗歌,很多美丽的传说,这些想象力昭示着人类的未来。解剖学和血液循环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它伴随着达·芬奇的画等艺术作品,那时候非常多的文艺复兴作品,随后有天文学、数学的发展,包括我们最熟悉的三角函数、二次方程,物理学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伽利略把理性的、抽象的、逻辑性的思维和实验相结合,他想象自由落体过程,用实验演示出来,高处不同重量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让大家能看见这个实验,加上他的理性逻辑思维,这是划时代的进步。可见他的想象力非常大,而这不是靠理论推出来的。解剖学亦是如此,原来漫长的时间都是盖伦用青蛙解剖,那时候教会不允许用人解剖,后来维萨留斯用人亲手解剖,是他明确了人类血管怎么走行,肋骨怎么走行。按原来的说法还认为女人是由男人一根肋骨演变的。塞尔维特出版的“发现小循环”思想也是很伟大的,但也被处死了,这在当时都是不允许的。解剖学是大学生最不愿意学的一门课程,枯燥无聊,但你看解剖学也是一项非常伟大的科学贡献。所以科学是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的?哈维出版的《心血运动论》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著作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上演是同年,这是相关联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光要复兴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要并行。

 

这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在医学里,科学与艺术是最典范的结合,就是外科学。

 

心无杂念最不好做到……各行各业,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者,都是做一件事情心无杂念



第二个要说的是科学与艺术有很多相同之处,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做基础、都需要不断创新做动力、都需要灵感做催化剂、都需要解决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理想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画家,没有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医生也是如此,一开始就创造是不可能的,都需要长期训练这些技术。初学手术者要注意:(1)杜绝不良手法。不良手法是开始易学,比如,钝性分离,开始易学,是最不好的手法,不管是开放手术还是腔镜手术,务必不学,一个动作都不能有。比如,废动作,开始就要避免,做一下是一下,废动作产生于手不稳,动作不精细,解剖不精确,操作姿势和手法不对。手稳,精确,解剖立体概念强,三分天赋,七分训练。训练手稳和动作精确有各种方法,不是非在手术台上练的,立体解剖在头脑中形成,务必多参加手术,专心致志地看手术,看多了,自然形成。专心致志手术观看量不足,看手术时在说话,说其他事情,一心两用或不用,导致立体解剖在头脑里没形成。(2)模仿优秀手术者的手法为主,经常观看优秀术者的手术。不能杂,学习一个人的手法,不学不精炼的手法。优秀的手法特点是开始掌握有难度,掌握后熟练了就会得心应手。发现它的好处。(3)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不刻苦是学不到的。比如肺手术,解剖形成立体概念最少手术量是:扶镜子,做肺叶切除100例以上,为什么是扶镜子,因为扶镜子才能专心致志,如果你有兴趣和毅力,看手术也可以。开放手术例数要多,因为第二助手有时看不到,所以需要300例以上。有些人不愿意上手术,不愿意扶镜子和当助手,等着哪一天自己做,那是不行的。(4)手术说简单也简单,解剖清楚了,手法掌握了,做就可以了。(5)开始当术者,量要够。第一年最少50台。第二年100台。第三年200台以上。最好维持在250台。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你是医生,务必有时间学习,研究教学。如果不能在100台以上运行,手术做不出来。(6)有年限问题,太早了独立手术,训练不足,不好。太晚了,年龄太大也有问题。5年制毕业后10~12年,8年制毕业后9~11年。这与美国时间相一致,也是你当副主任医师开始。也就说,5年制,再获得博士后,3~5年可以。独立手术后务必有足够量,如果一独立就没手术,是最不可取的。(7)独立手术带组年龄在35岁左右。做所有胸科手术,独立手术5年里,务必完成胸外科各种手术。这时候,就40~45岁了。这时候就是主任医师了。65岁退休,可以做一名成熟的胸外科医生25年。65岁以后可能会因为身体原因,承担不了繁重的工作了。



做手术与其他事情一样,要想做到特别出色要有以下几点:心无杂念、有天赋、喜欢、刻苦。这里面天赋是不好确定,因为自己不知道有没有天赋,选择职业时不知道,但是刚刚入职时老师会观察到有无天赋,如果不适合做外科,应当劝退做其他科医生。我们国家没有这个机制。但是喜不喜欢自己应该知道,一般地说来干一段时间,自己喜欢,可能有天赋。心无杂念最不好做到,所以我把它列为第一条。大家可以观察,各行各业,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者,都是做一件事情心无杂念。心中想着利益,手术做不好。不但是手术做不好,手术适应证经常选错。刻苦虽然放到最后一条,但是,不能吃苦的人将一事无成,尽管有天赋也不行,喜欢也不行,因为练就一身好本领,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历经磨难和失败痛苦。

 


第二,艺术家与外科医生的创新需要生命情感与超常情感的统一(大爱),艺术技能与艺术想象力的统一。这就是匠人与艺术家区别,每个人都会成为某种天赋的匠人。艺术家首先是匠人。每个人都会有艺术需要,创作需要,这是没有区别的。有区别的是,艺术家具备两个条件,生存情感与常人一样,艺术天才具有超越性情感。如李煜的词。他那是亡国之君的感受。我们今天读为什么还那么大感染力呢?是超越性情感。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当时他的感受。第二个条件是工匠的技巧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统一。


手术做到浑然天成,比如接气管,接完像原来长的一样。有些人理性太强,利害关系太多,人生情感太少,不能被感动。灵感就是需要手术中人我两忘。肺部手术左上肺叶固有结构是两支型,三维立体成像技术使我们发现很多人是三支型。数据显示两支型的占46%,三支型分为两种情况各占27%,这简直是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这说明过去的解剖学很多地方还是有问题的,还需要我们继续创造性发现。

 


三是灵感问题。灵感大家都知道,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就是当时灵感迸发的结果。以致于李白到此都不写诗了。回到科学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等都是灵感的作用。举个例子,我曾经做过一例手术,7岁小女孩左主支气管断裂,在当地医院做了一次手术没接好,进而解决办法是把左肺全切,术中我发现可以把左主支管切掉接到隆凸上,接成之后术后效果非常好。后来也有一小女孩同样问题找到我,他们认为我可以接上,但我回复不能100%,医生需要专心致志,不能有压力和外界因素干扰。之前我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无影灯下无烦扰,有慈悲心不须之。”就是说医生的慈悲心,不止病人不知道,医生自己都不知道,只需专心致志就好。

 


四是人生理想问题。不管是老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是对他的事业无比热爱。辛育龄教授认为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不能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对待病人。医学不是纯科学。2600年前,希波克拉底把医患关系比作师生关系,他说,病人用疼痛、鲜血乃至生命培养出名医,增长你的见识,提高你的技艺,养活你的一家老小,使你今天成为有名的专家,难道不应该发自内心地感谢一下病人吗?过去我曾写过《论值班》,现代医学催生了医院的发生发展,并且规模庞大。医生作为个体的自由职业者,已经在很多专业消失。胸外科和牙医广义上都属于外科。但是,由于胸外科的高风险性,和必须依赖于其他学科才能生存,必须在大型医疗中心里生存。除此之外,外科手术不能一人完成,需要团队,外科术前术后需要值班,导致胸外科医生是有组织地协同工作的医生护士群的一员。一名胸外科医生脱离了团队,就无法行医,在团队中必须履行义务之一,就是值班。值班的关键是守时,值班的基本是遵规。它的精神实质是守信。把班值好,是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严谨学术的前提。一名胸外科医生是在值班中发展了自身,医生值班最能体现尊重他人,在尊重他人中实现自己人生梦想。恰恰尊重他人是道德的基石。这就是我开始讲的人生目的和意义问题。

 

今天从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之处两方面介绍了科学、艺术与创新的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专家简介


刘德若

医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外科教研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学会胸外分会常委、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美国胸外科学会委员(member of AATS);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7年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2003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1年获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荣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全国医德标兵”。


本文内容为中日医院“美学大讲堂”第二期整理稿


本文完

责编:Jerry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