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对于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名年轻的医生、一位患者……科主任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品德修养、专业能力、管理水平、职业理想、人文情怀都深深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有怎样的管理思路和创新、成就和执着?在成为科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他又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和感悟?在《呼吸界》推出的系列专访《科主任有话说》中,希望能给大家职业与人生的启迪。也期待各位主任的原创分享(投稿邮箱:editorhuxijie@163.com)。
人物
王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王玮主任在病房进行教学查房。
「我的父母特别尊敬医生,从我上学起,他们就常给我讲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故事,家中当时订了很多医疗杂志,这些杂志成为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从读书开始我就只有一个理想:当一名好医生。高考填报志愿,我的所有志愿无一例外全是医学院校,感觉这辈子只有穿上『白大衣』才能完成我的使命。」「毕业涉及选科,女生选内科偏多,当时学校的内科学只有消化、呼吸两个博士点,经过临床轮转后我深深感受到呼吸和心血管是治病救人最关键的两大学科,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呼吸科……」
听王玮主任讲述自己的医者生涯很有意思,成长于部队大院的王玮主任,总能将遥远的回忆与当前最实际的问题紧密无缝结合起来。与她交谈,会惊讶于她「强大的专注力」与「细致的执行力」。
「听到教授这句问话时,我当场就懵住了……这件事让我一直受益至今」
「1994年,我一毕业就选择了呼吸科。当时呼吸科教学和临床的严谨度早已名声在外。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这里攻读博士研究生压力也大,因为竞争太激烈。导师当时问我:别的科读到硕士可能就结束了,你这门学科要读到博士,会很累,你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了吗?……我丝毫没有犹豫,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向。」
王玮主任给患者查体
「入科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我作为住院医生在查房时给教授汇报患者病史,有一个患者是35岁的聋哑人,他的病史全靠他姐姐描述。他高热反复发作持续一周,头痛厉害,当地医院费尽周折治疗效果不佳。我自认为准备充分,汇报病史时信心十足。结果,教授先是表扬了我的思路清晰,紧接着又话锋一转说:你查了那么多发热原因,到现在仍然没有头绪,你有想到过遗漏了什么吗?……听到这句问话,我一下子懵住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认为从临床角度所有能想到的相应细节都已想到,能做的已经全部做了,还能落下什么呢?」
「只见教授不慌不忙地带着我与患者家属细聊,他问:『你们是从内蒙来的,对吗?』又问:『在内蒙你们具体做什么工作?』我一口接过话回答:『他们说过了,他是给牛羊接生的大夫,同时看守树林。』这时教授对我说:『既然他是给牛羊接生的大夫,这种情况下,接触牛羊容易引起发热的原因你考虑过吗?』我仍然没反应过来:『最常见的病因我都考虑到了。』只见教授又细问:『你们接触的是什么样的牛羊?』患者的姐姐回答:『很多都是健康的牛羊,但接生时偶尔也会遇到流产的情况,这次我弟弟发烧前就曾接触流产的羊。』教授说:『这个细节值得注意,有一个病叫布鲁氏杆菌病,是与接触牛羊后有关的发热疾病,它往往表现为白细胞不升高,这个患者就有这个特点,无论发烧到多高,白细胞就是不高,不如你查一查他有没有相关抗体?』……我立即联系传染病院,果然,患者布鲁氏杆菌病抗体呈阳性,治疗方案立即调整,患者很快就治好了。」
王玮主任带领科室进行疑难病例查房
「虽然患者无法讲出感激的话语,但他一个劲儿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他的姐姐则在旁边向我们鞠躬。这件事让我内心感到极为震撼,作为临床医生,能治好这样的少见病、罕见病患者,真不是靠运气,就是靠对细节的把控。并不是没学过这些疾病知识,而是面对这样的疾病,首先你能想到才能去有意识地发现细节。从这件事我学到很多,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诊断线索都来自于患者,一定要从患者身上去仔细寻找细节,才能真正抓住正确的诊断。」
「把控细节,患者才会感受到被尊重,患者跟你沟通时自然不一样」
「我对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情感很深,从1994年初入MICU,至今已进进出出很多次,MICU就像是我的『大本营』。在MICU,我们与患者的关系处得像家人,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重病患者,有的经济困难得连饭都吃不上,医护人员常常给他们捐钱买饭、买衣服,不仅解决患者的病痛,还帮助解决患者的吃穿等生活问题……初入MICU,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医患关系竟可以融洽到这种程度,患者对医生完全信赖,医护人员也把他们当做亲人来照护。有的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到出院时舍不得走,告别都是『一步三回头』。MICU的经历让我锻炼出接诊患者时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能力,怎样才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这是我从医感触特别深的。」
王玮主任为MICU患者会诊
「在MICU这些年,我养成了良好的医患沟通习惯,培养出极高的耐心。直到现在,当我在查房时遇到类似案例,都会习惯性地穿插这些经历讲给大家听。当团队医生或我的学生汇报患者病史时,我也会像过去教导我的前辈们一样去指导他们。例如:咱们的询问方式有何差别?你还需要从哪个角度考虑?你的语气怎样会更合适?……以前的老教授告诉我们,冬天查房时你把听诊器在手里捂一捂再去听诊,这些细节我都会教给学生们,只有这样做,患者会感受到被尊重,沟通起来自然而然就不一样。」
「年轻医生有时候不敢同患者及家属深入沟通,是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该怎样说才能表达清楚。所以每当查完房后,如果患者病情比较复杂,我都会单独和管床大夫沟通,患者涉及哪些问题?诊断时该考虑什么?交代病情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风险一定要交代清楚?……当所有细节都提前想到、做到,有充分的准备,就可以很自信地沟通。只有大夫足够自信,患者和家属才会信任我们。」
「得站在患者角度结合实际情况,再制定治疗方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是单纯的一个项目运行模式」
「干临床工作需要不断与患者打交道,有的给人启迪,有的给人教训。有个病例我印象很深:当时我是带组的主治医生,患者是一位农村老大娘,手抖得特别厉害,肺炎非常重。她的儿子一到医院就愤愤不满,因为他们已经兜兜转转看了四五家医院,老人的病始终治不好。」
「我们进行全科大会诊后一致认为老人并不像普通肺炎,需要做经皮肺活检,但儿子考虑到母亲高龄,怕有危险,坚决不同意活检,救母心切的他就在医院走廊表现得情绪异常激动。老人流着眼泪对我们说:『大夫,我不治了,我对不起你们,我也不希望孩子对你们大喊大叫,但我真的管不了他。』出现这种局面怎么办?我把老人的儿子招呼到一旁进行开导,将心比心地告诉他,我们理解他的焦虑,但老人的情况并不好,他母亲的病肯定不是单纯的感染,我们虽然高度怀疑为肺癌,但如果没有病理报告,连与病魔抢时间的机会都没有,经皮肺活检是最快、最省钱的办法……」
王玮主任为患者阅片、会诊
「最终我说服了他,活检结果出来了,他的母亲果然是小细胞肺癌,好消息是她还有化疗的机会。当拿到报告结果时,老人的儿子走到我办公室『扑通』就跪在了地上,他哭着对我说:『我真的谢谢你们,辗转这么多家医院,只有你们始终没有放弃,我知道我的情绪不稳定,照我之前的态度可能去更多家医院也只会浪费时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老人心里似乎早已知道自己的病情,为了不增加儿子的经济负担,她根本没想再继续治疗,所以一直忍着癌痛,而她的儿子又以为母亲不知道自己病情,一方面要瞒着母亲,一方面又要考虑后续化疗会不会让母亲受罪、家里还能不能够承担得起,那一瞬间我彻底理解了这个儿子的不容易,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和他一起制定了能够接受的治疗方案。」
「讲这个病例是想告诉许多年轻医生,因为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先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实际情况,再去制定我们的治疗方案。许多年轻医生遇到这样的事,首先会去责怪患者的儿子,这样很容易引发医患矛盾。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精神压力,包括亲属之间的情感等等,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不是单纯的一个项目运行模式。而这样的模式,我们也一直应用到PCCM科室的学科人文建设当中。」
王玮主任进行PCCM项目检查
「我们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睡眠呼吸实验室……熬夜守着患者进行监测,越来越认识到睡眠呼吸障碍的危害」
「我从不相信有可以不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的天才。回忆起我到呼吸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科里所有患者的X线片、肺CT全收集起来一张一张查看,对照诊断报告再检查,这个看似像复习考卷的过程,正是锻炼和提升我的影像学水平的关键,让我的读片水平一下子进步了许多。练就了影像学上的扎实基础和阅片能力,再到临床跟着老师学。我很幸运地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带过我的田莉莉老师、赵洪文老师、康健老师等,他们教给了我书本上完全没有的宝贵经验:如何学习?如何从书本到临床去结合、转化?什么才是正确关心爱护患者的方法?有了这些基础,才能进而确定亚专科方向的选择。」
王玮主任正在主持疑难病例会诊
「记得当时康健教授刚从日本回国,他建立起睡眠呼吸亚专科,带领我们研究睡眠呼吸障碍,我有幸成为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当时国内做睡眠呼吸的医生很少,睡眠相关疾病都要在晚上进行监测,而在监测方面,当时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我很想接受这个挑战。那时候的睡眠室监测设备比较落后,我们会用到特别大的多导生理仪,每次推这些仪器进监测室时,患者都比较担心,有的人甚至会问:『这么多电极,我会不会触电呀?』1995年,我们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睡眠呼吸实验室,当时我一个人身兼技师和医生,晚上对着屏幕做监测,早晨给患者摘除仪器,上午给患者分析整夜的数据,出具监测报告,几乎24小时连轴转。恰恰是扎在医院的这个过程,使我们在国内早早积累了很多患者的数据。」
「数据掌握得越多,我越感到这项研究方向有意思。睡眠呼吸障碍是发生在睡眠中的一种慢性呼吸疾病,患者醒着时并不会发生,所以往往会被忽视,也被称为『隐形杀手』。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它也是很多慢病的源头,包括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尤其夜间心绞痛等,患者往往会以后边疾病的表现去就诊,但病因却是睡眠呼吸障碍。」
王玮主任与学生在一起
「我们天天熬夜守着患者监测,愈发了解到睡眠呼吸障碍这个疾病的隐匿性和可怕危害。记得1997年时,我遇到一个慢阻肺病患者,所有常规治疗方法都用上了,可这个患者一到晚上还是喘憋发作得很厉害,整体治疗效果特别不好,大家都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一次十分偶然的聊天中,家属说到他晚上睡觉总做噩梦,大喊大叫,很多时候感觉呼吸都卡住了,这个描述立即让我们想到给他进行睡眠监测……」
「那天晚上,我特意通宵守着这个患者,他的呼噜声整晚时断时续,我给他分别测了两次血气,夜间入睡时平均血氧饱和度约89%,吸氧后能维持到92%,但睡眠中最低时又掉到50%左右,患者几次被自己憋醒,最长的一次呼吸暂停时间达到了1分15秒。早上,患者醒来时我问他睡得怎么样,他说感觉就像一晚没睡似的,非常疲乏,无精打采。其实这一夜反复的呼吸暂停使得血氧饱和度太低,对心、脑、肾都会有所损伤,往往会加重夜间病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做睡眠监测常常是通宵工作,一直盯着监测屏,只要看到数据掉下去,就会悄悄走进监测室看一眼,生怕患者出现什么问题,尤其是猝死,毕竟那时仪器设备刚刚引进,报警系统并不完善……到了白天,我们要把一夜的数据分成每20秒一帧,仔细分析,一个数据一个数据进行测量和对比,真的是非常辛苦。」
王玮主任指导团队开展国际临床新技术——远程遥控下颌滴定技术精准诊治睡眠呼吸暂停
「还有一个病情更严重的患者,求诊原因是他实在太困,开车时在高速路上频繁地睡着。他爱人上网了解到睡眠呼吸障碍这个病后,逼着他来看病。他自己却不认为困与睡眠有什么关系,认为自己倒头不到一分钟就睡着反而是睡眠特别好的表现。其实倒头就立即睡着、一睡着就开始打呼噜,都是睡眠异常的现象,正常人躺下后应该有半小时左右的潜伏期才能真正进入睡眠,倒头就睡着说明潜伏期明显减短,已经出现了问题。这个患者最终明确诊断就是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伴重度低氧血症,我们给他用上无创呼吸机的第二天早晨,患者一起床就说,『我第一次在早晨感到头脑这么清醒,睡得这么踏实。』」
「尽管已经取得很多成果,我们对睡眠呼吸的研究仍然还远远不够。睡眠问题是一个未解之谜,正因为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亚专业方向。」
带领团队上电视节目做科普宣传
「我不上谁上,我就应该第一个上……」十年如一日,她带领团队终获丰硕成果
这些年,王玮主任带领的呼吸团队炼成了一支能担当、能吃苦、能战斗的「钢铁队伍」,这支队伍在新冠三年里也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
王玮主任带领辽宁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为襄阳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2020年1月,辽宁省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接到消息后的王玮主任立即启程,奔向了347公里之外的会诊地点。事后当相关媒体采访她时,她说,「我不上谁上?我就应该第一个上。」作为辽宁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王玮说,面对面救治患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那之后的日子里,她不停地奔波于沈阳、大连、铁岭、阜新……真正做到了患者在哪里,她就奔向那里,指挥辽宁省全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
王玮主任同自己的老师康健教授在铁岭会诊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020年2月5日,王玮主任率团队成功治愈沈阳市第1例新冠肺炎患者,极大地鼓舞了辽宁省医疗战线工作者的士气;2020年7月的「大连抗疫」,她率团队创造了「零危重、零气管插管、零死亡」的全国记录,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2020年12月-2021年1月的大连抗疫工作中,成功救治了高龄新冠孕妇,母子平安出院,整体救治成功率达100%;承担辽宁援助武汉团队疑难、危重患者医疗救治的远程指导;帮助武昌方舱医院完成200余例患者的病情评估……她的团队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抗疫杰出团队」、「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辽宁省青年文明号」,她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玮主任为新冠肺炎患者查房
近年来,王玮主任的团队也不断开展创新性研究、拓展医疗新技术、引领区域学科发展、培养青年人才,多个领域「开花结果」,成绩斐然:
「我们在世界上第一个将经颅磁刺激技术应用于上气道中枢调控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睡眠实验室,从中枢调控-肌肉、神经通路-神经递质、动物模型-患者、治疗干预等多个层面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诊治新技术;最先在国际提出了针对上气道扩张肌精细活动的『功能训练』模式;在亚洲创建了远程遥控下颌滴定技术,为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提供了新的精准治疗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4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获得专利12项(包括发明专利1项、德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2部,获得6项国际奖包括ERS Young Scientist Sponsorship等,参编国家诊治南12篇,并通过医工结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新产品。」
抗疫期间团队获得的荣誉
「在国际也是我们最先利用远程遥控技术个体化治疗睡眠呼吸障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纤支镜肺实质结节抵达术精准诊断肺小结节、经纤支镜蒸汽热消融治疗重度肺气肿等,奠定了呼吸疾病诊治水平……这些年来,我们牵头成立了东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会,从基层医疗机构到各级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带领东北呼吸人共同进行学科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东北地区呼吸疾病的防诊治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呼吸科团队大合影
专家介绍
王玮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辽宁医学会呼吸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青年名医,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人才领军人才,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最美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好医生抗疫特别人物。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