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SCI真能摧毁中国医生吗?真正的好医生是如何练就的?
来源: 呼吸界 2019-03-13


编前语

昨天,一篇「两会最『火』提案:被SCI摧毁的中国医生」的文章被朋友圈刷屏,很多医务界人士纷纷转发。SCI论文是不是评价医生的唯一标准?中国医生该不该做科研?这些一直以来被热议的话题再次引发业内外极大的关注。今天一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彬给《呼吸界》发来此文,希望和同仁们分享他的思考和担忧。


昨天,网上一篇「两会最『火』提案:被SCI摧毁的中国医生」的公众号文章,博得不少眼球,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也有医生转发,我很担忧。


首先,我不认识发出原声的那位教授,也不清楚这位教授是否真的发出这样的提案,或者这位教授的原意也并不像公众号文章题目所表达的那样。但是,如果我不说出一点基本事实,怕真的会影响我们呼吸中心的青年医生。


SCI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个指标,代表该杂志收录的科研论文被同行转载引用的概率。

SCI分值越高,代表该杂志的引用率越高,在该杂志发表论文的难度也越大。

SCI期刊往往采取同行匿名评审的方式,一个目的是帮助期刊评价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另一个目的是借助同行的修稿意见帮助作者完善论文。

    

论文只是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还有专利保护下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药物。SCI论文往往是以英文发表的,如果英文写作有困难,咱们的青年医生也可以用中文写作,在国内期刊(同样需要同行评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一直不明白:SCI论文有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有利于医学同行的国际间交流,「SCI摧毁中国医生」从何说起?


看完这篇博文我才明白,SCI论文是某些医院评价医生的唯一标准了,是没有发表SCI论文医生晋升的障碍了。


SCI论文作为评价医生的唯一标准,我也不赞成。SCI论文可以作为评价医生科研能力和科研质量的指标之一,但是与日常的医疗工作评价不直接相关。昨天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开会,带着这个问题,我问同样是呼吸科医生的华西医院李为民院长。李院长说:华西医院是通过对收治病人的CMI(难度指数)来评价医生的医疗绩效的,评价医疗绩效并不考虑SCI。华西医院对于只干临床,不做科研的医生(只是少数),允许他们/她们在病房带教规培的住院医生,但不能晋升副教授和教授,不允许指导研究生。但是,如果把「中国医生被SCI摧毁」泛化理解为「中国医生都不应该做科研」,中国医学和中国医生才真是进入到黑暗,才真的被摧毁了。



中国医生应该,而且必须做与临床工作相关的科研。由于人体和疾病的复杂性,医生不可能像汽车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一辈子只从事一件重复性的工作。当青年医生经过规范化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培训后,开始独立行医以后,他一定会每天遇到大量解释不了临床问题。遇到问题怎么办?大家都认可,那些走路、吃饭甚至睡觉都想着自己所管病人难题的大夫是好医生。遇到难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同行,可以检索文献(大多数最新的有价值的科研文献是SCI论文)。读书是最重要的解决困难的办法,读书,是好医生的第一个特质,读书也是科研的重要一环。即使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年代,都有很多医生喜欢读书、喜欢探索新知识;那么,在知识爆炸的当代,我们作为医生的这一群人,怎敢以「忙、累」为借口不读书呢?好的临床医生都是喜欢读书的医生。不学习,不更新知识,怎么都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好医生。很难相信,一个工作30年的医生,一辈子就总结不出一点点经验,拿来和同行分享。


但是,好的医生只是读书还不满足,因为文献并不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难题。尤其是不断遇到类似的没有答案的难题怎么办?那只能靠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通过思考,再凝练出科学问题。思考,是好医生的第二个特质。思考,才能不人云亦云,才能体现医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青年医生的培养,我们不能采取汽车工厂流水线上工人的培养模式,我们鼓励青年医生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提问题。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鼓励青年医生结合文献检索所得,把对临床难题的思考写在病历上,这样病历就不再仅仅是一笔流水账,病历也可以成为一种科研论文。我一直觉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医生才能是好医生。


坚持,是好医生的第三个特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医疗的第一生产力。现在,国际间的竞争愈来愈严酷,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中国的医学科学问题需要中国医生去解决,中国医生不做科研,谁做科研?难道还能指望国外医生完成科研,给我们中国患者提供免费午餐吗?那是做梦。但是,不得不承认:医生做科研很难,很难,很难。医生干临床工作,至少还受过专业训练,至少从事重复性的临床工作没有困难。可是,临床科研就难了,需要重新学习、下班后自学。研究过程中不断碰壁,失败,失败,失败。还不一定能出结果。崩溃!但是,中国医学界不缺少勤奋和有持久热情的青年医生,他们/她们坚持,他们/她们投入,这样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中国医学界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她们身上。


曹彬教授(中)


最后,我想谈谈科研成果是否必须发表SCI论文。答案是不一定需要。发表论文目的是为了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希望对同行的工作、对病人的诊疗有帮助。如果受益人群只是中国患者,以中文发表更好。如果为了造福除中国患者外的全球其他国家患者,或者为了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尊重,发表SCI论文更好。100多年前,伍连德博士不是也在Lancet杂志上介绍了中国防治鼠疫的成功经验了吗?



中日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曹彬

2019年3月13日8:48AM



专家介绍



曹彬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常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