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朱元珏教授的日子时时鞭策我有一颗尊重事实的心丨跟着大咖出门诊(13)
来源: 呼吸界 2019-10-14

推荐语


每一个从医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医学大家。在从一个菜鸟医生到业界专家的成长历程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历,那就是跟着老师出门诊或查房。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传授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生也会汲取不同的营养。《呼吸界》已连续推出「跟着大咖……」系列报道十二期,和您分享医生们与恩师一起出门诊、一起查房的故事和感悟,特别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深刻影响。也许这里的某一个故事、案例或情节会深深的触动你,并且让你对职业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2000年,我轮转呼吸监护病房,收治了几位重症患者,幸运的是他们转危为安,我不禁对呼吸疾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报考呼吸科的研究生。带我的主治医师了解到我的愿望,向我大力推荐朱元珏教授,说她人品医术均属一流。我有些忐忑,朱教授作为呼吸分会的前主任委员,以对学生严格出名,但是想到有机会成为这样一位临床大家的弟子,我非常向往。2001年我通过考试,有幸成为朱老师的博士生。 


2004年7月,作者博士毕业时与朱老师的合影

 

「如果不能把患者的特点说清楚,误导了大家的判断,这样的查房还不如没有」

 

协和有个传统,研究生会跟随自己的导师出门诊。这个过程在读书的当时并没让我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西方医学虽然是一门讲求循证的学科,但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研究生期间能够有机会和导师,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导师出门诊,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导师的诊治思路、处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学习导师与患者沟通的方式,非常受益。


一次朱老师指着一位60多岁的患者CT问我,对称性的胸膜钙化是什么?我猜是石棉肺。我正在为猜对了患者石棉肺的诊断而沾沾自喜,朱老师随后和患者聊天,问她,「您是北京通州人吗?」患者很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这回轮到我惊讶了!朱老师向我解释道:「北京通州解放初期有家庭作坊纺石棉的风气。因此共和国的同龄人在那个年代正是儿童期,石棉粉尘比较重,悬浮在空气中比较低的位置,正好被身高比较低的孩子吸入,即使自家没有纺石棉,由于空气中的大量悬浮,通州人的石棉接触史非常普遍。」原来作为一位好医生,不仅需要会看指南,会查文献,丰富的知识和常识也是诊断疾病的关键。


我读研究生期间作为病房的代理主治医,需要总结患者的病历特点向专业组汇报病历。一次,我图省事,口头汇报了3位类似的肺间质病患者的情况,但是却没能把每位患者的特点说明白。朱老师不悦道:「主治医师的病历总结会直接影响到教授对患者的了解,如果不能把患者的特点说清楚,误导了大家的判断,这样的查房还不如没有!」朱老师谦谦学者,从不骂人,但是这几句话说得我非常羞愧!此后的专业组查房,我必准备幻灯,仔细对比患者的影像,挑出最具特点的来展示,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也对患者负责。

 

具有良好病理基础的呼吸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更容易从变化多端的影像中提炼出疾病特点

 

朱老师对呼吸病理有非常深的造诣,也推动我们医院呼吸科与病理科的密切联系。在一次呼吸科专业组查房中,朱老师指着一份病理图文报告说:「这里这么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怎么报告里一点儿都没有提到?!」当时的图文报告照片打印得并不清晰,朱老师就火眼金睛地发现了这个重要线索,在与病理科沟通后,患者的「嗜酸细胞性血管炎」的诊断得以确定,患者于是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在日后的工作中,我慢慢发现具有良好病理基础的呼吸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更容易从变化多端的影像中提炼出疾病的特点,这也是朱老师这样的临床大家具有的素质。


朱老师常常在门诊把疑难患者的病历扣下来,利用业余时间与病理科专家一同阅读病理片,仔细讨论各种可能,这就是我科临床病理讨论的最初雏形,很多疑难杂症的确诊得益于临床与病理的深入沟通


一开始我看不懂病理科医生的描述,研究生毕业后,在朱老师的推荐下有幸参与了呼吸病理学大家——刘鸿瑞教授主编的《肺部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病理学》一书的编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和病理科医生共同读片讨论,再对照患者的影像,对影像的认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病理科医生描述的言外之意有了更多了解,解决了很多临床问题,也解释了我很多困惑。

 

虚怀若谷的心态是朱老师能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站在学术前沿的关键

 

2017年2月的一次查房


朱老师出门诊很慢,很多时间在和患者唠家常,她对患者总是非常耐心,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也关心患者的家人。朱老师不因为担心自己的名誉受到影响就对患者的决策持保守态度,她永远将患者的利益置于最高。朱老师不仅是一位临床专家,还是我国最早开始心身医学实践的呼吸科医生之一。因此很多患者对朱老师不仅在医疗上性命相托,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良好的医患关系令各种困难的治疗选择变得不那么艰难。医者的艺术得以展现。


朱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临床大家,但是她并不以专家自居,无论是进修大夫还是医大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朱老师就会修正自己的观点。因此有朱老师的查房往往是百家争鸣的,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这种虚怀若谷的心态也是朱老师能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站在学术前沿的关键。


如今帮助老师制作幻灯、代笔写书的风气盛行。但是朱老师几乎从未让我们这些学生帮她做过这些小事。幻灯片的文献实时更新,朱老师总是亲历亲为。朱老师每天中午从无午休的习惯,总是在电脑前阅读最新文献,还常常把她获得的最新文献打印出来或是发给我。作为学生,理应有更广泛的阅读,我不禁汗颜。

 


我感恩自己有幸成为朱老师的学生,跟随朱老师的日子时时鞭策我有一颗尊重事实的心,把患者的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希望这样的协和精神永存。


2016年春节,作者为后排右二


 

作者介绍


田欣伦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疾病预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理事 等。


 





本文完
编辑:《呼吸界》Jerry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