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70年(视频)| 曹彬:一个医生坚持下去的理由,一定是治病救人的自豪感
来源: 呼吸界 2020-01-06

年终巨献



一吸一呼之间,沧海变桑田。70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中国呼吸学科的发展巨变,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爱与专注,他们与发展并行,与时代同步,用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深耕着这片医学热土,使中国呼吸界焕发出勃勃生机。12月16日起,我们于每周一、五推出《7人•70年》视频人物专访系列,为您讲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不同时代的7位呼吸人平凡而又卓越的故事,他们分别是罗慰慈,钟南山,蔡映云,陈荣昌,孙永昌,曹彬,刘丹。我们希望能从他们的人生感悟和成长故事中,体会到身为医者对这职业与事业的敬畏之情,身为呼吸人扛鼎责任的那份担当之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共鸣,汲取营养。



曹彬:


「因为我妈妈年轻时特别想学医

但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

她就没有资格上大学

后来从事了教师的职业

她一直希望我能够学医

当一个医生也是实现了她的理想吧


到了山东医科大学以后

那些基础课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

我最喜欢的课程是病理学

病理学除了上课之外

我记得有一年暑假的时候

我跑到山东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见习 实习

我完全是凭着自己一股的闯劲

也没有经过老师同意

直接就跑到病理科 去和老师说

我是医学院的学生 我特别感兴趣

那段时间就跟着人家病理科老师

切片 取材 看显微镜


后来当了医生以后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有一位农民

他年岁比较大

手掌上长了个菜花一样的肿物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癌细胞是这样子的

那是一个鳞状细胞癌

我影响印象非常深

当然这种病例还有很多

就是说把书本上的东西

和显微镜下的东西结合起来

你才能理解什么叫做病


1998年刚毕业时我做住院医生

住院医生不定科

就是在各个病房轮转 包括急诊科

所以说那时候接受的

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内科医生的训练

当时我们的住院医生培养

是24小时住院医生制

意思是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

其他时间都必须待在病房里面

要在病人床边观察病人病情

在病房里学东西

而且只要是你的病人是危重症的

你就必须守在病人床边

这是对于24小时住院医生制度的一个要求

进入呼吸科以后

首先碰到的就是SARS

之后做专科医生的主治医生

管理自己的病人


我想现在 经过20多年的时间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亚专专业也发展很快

那时候所采用的生命支持的技术和手段

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生命支持手段

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大家都更加侧重在

高危因素筛查疾病的早期预防


我觉得这都是这个学科发展

和新的技术所带来的

对于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对科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觉得这就是这20年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发展的脉络


做临床大夫

我觉得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读书

因为临床是个经验性科学

但经验这两个字一定是由病例积累起来的

况且并不是每个病例都能够获得经验教训

获得的一定是要有循证医学证据的


实际上做医生还有一个习惯

我有一个小本

从做医学生 实习生时

就开始把自己听到的新知识点

还有一些典型的案例记下来

触及内心的一些痛苦的病案还在小本上

但是最触动人心的病例都在都在脑子里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

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我想一定是治病救人的这种自豪感

和不想体会病人死亡所带来的挫折感

使他能够不断的坚持下去


对任何一个仍旧躺在ICU中

接受生死煎熬的这种家属来说

都有能看到希望的那一天

而这个希望

就是由这一批大夫给他带来的」



专家介绍 - 曹彬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肺炎研究(CAP- China)创始人,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重大协同创新项目、北京市科委协同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北京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第十五届吴杨奖、第一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杰出呼吸学术贡献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发明专利1项。






本文完
编辑:Jerry



特别鸣谢
瀚晖制药有限公司


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