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医生援鄂日记》(节选):这个特殊的情人节,驰援武汉20多天来,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患者出院的喜悦……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查医生援鄂日记》 2020-05-08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查医生援鄂日记》,作者:上海市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员、上海仁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查琼芳




1月27日:上海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1月27日早上6点,天还没有亮,闹钟铃声就准时响起。群里通知今天上早班的北三楼重症病区医生7 :30在楼下集合,然后一起出发赶往金银潭医院;而同宿舍的护士需要7 :00就赶到医院上班。


从下榻的酒店赶往金银潭医院的路上空荡荡的,除了我们这十多个匆匆走过的医生以外,没有一个行人。武汉的天灰蒙蒙的,又湿又冷,空气中似乎笼罩着一丝阴霾,这样的天气确实不利于病毒的灭活。我们跟随郑军华领队、周新主任、陈德昌主任一起到了北三楼的重症病房,进入病区外面的医生办公室,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武汉当地的医疗设施确实比较简陋,而当地的医护人员已经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支撑了整整一个月。因为没有白大褂,所以我们无论男女,都穿上了护士服。各种各样的身材套进比较修身的护士服里面,显得有点滑稽,这也是少有的让大家露出笑容的一刻。由于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大家换上工作服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交班。目前,病区里的29位病人大部分都是上呼吸机的重症病人。昨天的夜班很忙,病区里一位危重病人在昨夜因为抢救无效死亡了,这让我们都倍感压力和责任。


简单的交班以后,全体医生讨论了病区内收治的危重病人的救治方案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布置。接下来是分组查房,我们第一组由陈德昌主任带领。手消毒、戴帽子、戴口罩、戴鞋套、戴手套,然后手消毒、穿一次性防护服……一整套防护流程要花 20 分钟左右。


我所在的小组负责重症病房的三个房间,一共 10 个病人,全部都是上无创呼吸机的病人。有一位病人似乎已经知道上海的专家会来这里负责他们的诊治,所以抱着很大的希望。他说,他在这边已经待了好几天,但是感觉还是没有好转,希望上海医护人员能救救他。我们对病人的情绪进行了安抚,让他对治疗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顺利康复。同时,大家根据病人心电监护仪上的参数,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了一些调整。查房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位病人都是重症患者,唯一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还有一位不知姓名的病人是昨晚的值班医生收的,送来的时候因为低氧,所以神志不清。经过夜班医生一夜的抢救,她已经基本恢复清醒,并能够回答我们的一些简单提问。寻找其家属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一刻也不能松懈。


查完房,接下来又是一整套繁琐的脱防护服的流程。回到办公室,我们在陈德昌主任的带领下对一些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间,不断有护士向我们通报病人的病情变化,需要及时处理。工作很多,为了节省时间,大家都不敢喝水,也不敢吃东西,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时间。忙忙碌碌中,时间过得很快,不多时,中班医生就来接班了。在对中班医生进行了详细的交接班及操作系统流程的简单培训后,终于,我们可以平安下班了。


回到酒店,需要在门口消毒后才能进入,还需要测量体温。回到房间的第一件事是洗头洗澡,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之前我们的物资相对缺乏,所以有很多热心群众给我们送了很多吃的、用的。非常感谢大家对上海医疗队的热情帮助,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听说李克强总理也到金银潭医院慰问一线的医护人员了,虽然我在工作中并没有见到,但心是暖的。仁济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也非常关心我们,大家纷纷鼓励我们,叮嘱我们注意身体,平安归来。这也令我们十分感动。


国家对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十分重视,对医护人员的保障和医疗物资的供应十分关心。这让我们从心底由衷地感到踏实和温暖,也对未来的医疗援助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海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相信在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践行新时期白衣战士的神圣使命。


2月1日:病毒无情人有情


2 月 1 日,援鄂第 8 天,武汉的天气晴转多云。


今天是彻底休息的一天,我可以放松一下心情,活动一下僵硬的关节。


我在酒店房间里来回踱步,活动活动筋骨:从门口走到窗边的沙发处,步子大点13 步,小点15 步。因为距离太近,跳操是跳不动了,来回活动头有点晕。但目前只有在房间里活动不需要戴口罩,出了房间门,哪怕在酒店行走都需要戴口罩。为了不浪费我们的口罩,我还是选择宅在房间。


今天上海市卫健委紧急调拨的医用防护用品即将送达。昨天朋友圈的一封“求援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很多朋友为我们担忧,纷纷联系我,要为我们提供援助。


按照郑军华领队的要求,我们上海医疗队采取了最高级别的防护等级,尤其是进入污染区的医护人员,对防护用品的需求更大,所以我们比较缺物资,所幸上海市马上就给我们送来了物资,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下午,北三楼医生群发布了一个消息:在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第一例气管插管成功完成了。后续的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也即将上位。群里在呼唤熟悉ECMO 操作的护士。我们仁济医院监护室护士吴文三是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ECMO带教老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面临更繁忙的工作。


我今天早上在餐厅碰到他,他刚刚值完夜班,已是一脸憔悴。短短几天,他已经工作了 40 个小时。他说,他已经接到电话晚上要去加班做特护,管ECMO 病人了。这意味着他要连续上两个高强度的夜班。对于他的忙碌与憔悴,我感同身受。后续他还会更忙。真希望他在坚持工作的同时,也保重自己的身体!


今天是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的蒋惠佳老师的生日。晚上 7 点,休息的医护人员在酒店餐厅为她庆祝生日,大家一起分享了她的生日蛋糕,陪她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借用队长助理张明明老师的一句话:“虽然没有篝火,但我们可以用手机为她照亮整个夜晚;虽然没有动人的音乐,我们的歌声就是那最美的音符。”


病毒无情人有情,我们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有一心为队员着想的领队,有永远冲在第一线的组长,有齐心战疫的医护人员,有认真负责的后勤保障老师……在病毒面前,我们无所畏惧。


2月14日:在这个特殊的情人节,请相信爱的力量!


2 月 14 日,援鄂第 21 天,武汉,雨。


6 :30 起床,本该蒙蒙亮的天,依旧漆黑一片,时有闪电划过天边,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到达武汉三周了,这么大的雨还是第一次见到。


吃完早饭,刚走出酒店大门,大雨便渐渐停了。春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路边树上的花骨朵并没有被暴雨击垮,反而在雨后渐渐绽放,它们从嫩绿的枝叶间探出头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路边的马路积水了,需要绕行。雨后,空气潮湿闷热,戴着口罩走到金银潭医院,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已是一身大汗。


今天是查房班,不用进隔离病房,只需在医生办公室处理文书。


办公室气氛有点压抑,原来插管的病人还是离世了,陈教授的病毒炎症风暴理论被再次验证。ICU 的三位值班医生昨晚忙碌了一夜,依然回天乏术。能想的都想了,该做的也都做了: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肺复张……可是,病毒仍旧那么嚣张地把病人带走了。


交班结束后,大家就目前观察到的死亡病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没有分泌物的气道、无法复张的肺泡、凝血功能的障碍、心肌酶谱的升高、难以控制的血压、补液量的控制……


因为我们来自上海各大医院,大家背后都有各自的团队出谋划策,郑队询问大家对于治疗是否有新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后,郑队总结治疗方向:第一条路是求稳,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最新版操作,可是这条路目前似乎很难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第二条路是稳中求进,我们可以在《方案》用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可能有用的药物;第三条路是冒点风险,有些药物能够救人,可以用,但是前提是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审查。


今天也有好消息。我们重症病房的第一例患者今天出院了。之前我们的病人好转后都是转到轻症病房,统计出院人数时不算在我们病区。驰援武汉20 多天来,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患者出院的喜悦:当看到病人竖起大拇指,欣喜若狂的我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们重症病房有一对夫妻,15 床和6 床,同时感染了新冠肺炎,住进了隔离病房。15 床的妻子病情比较重,需要无创通气;6 床的丈夫症状相对轻,吸氧就可以了。胆小的 15床时刻都需要人作陪,夜间由护士作陪,连上厕所也叫护士站在门外,白天则是6 床患者多次过去相陪。今天是情人节,两人坐在一起,虽然没有鲜花,但是一人手捧一个苹果,无比虔诚地请我们的护士帮他们拍了一张合影。我想,等他们出院了,他们会永远记得今天这个特殊的情人节。


回到酒店,我们的队长助理张明明老师在群里发文:“我们是一群善良而有担当的人,我们的默默付出并不喧嚣,但就是那么有温度。疫情虽然暂时阻隔了我们的脚步,但心与心的距离不会改变。在这个特殊的情人节,相信爱的力量。”队里为每一位队员准备了情人节礼物——一份费列罗巧克力和一份润肤乳,感谢每一位默默的付出。


晚餐时,我们被“投喂”了麦当劳的汉堡和菠萝派,感受到吃撑的同时,也感受到社会大众满满的爱,连酒店精心准备的三个奶油蛋糕也只有看看的份了。





本文完
排版:Jerry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