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莹
医学博士,20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PCCM专培医师。
临床中最怕的就是惯性思维,每个患者都有他的个体性,都称得上是疑难病例,一定要将整个病程掰开了、揉碎了,才能对得起患者,对得起自己。我很享受这个过程……PCCM专培的另一部分就是CCM,重症部分的培训,这对我来说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个阶段。
我是2016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八年制毕业生,虽说二级学科是内科学,但读书期间我师从心血管内科专业的老师,当时我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认识,仅停留在内科学以及呼吸和重症病房的5个月轮转。入职之初我对自己的定义是——我是PCCM科的后进生,我需要更加努力。很有幸,结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2017年12月我搭上了全国PCCM专培的第一班车,开始了我与PCCM科的亲密接触。
专培之初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我不再只管我自己的患者,我需要在attending指导下管理整个医疗组的患者,而且是方方面面,包括临床能力、医学知识、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技能、专业素质和利用体系内资源的能力、临床决策力等,给我带来了很大挑战,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因为我必须对每个患者负责。于是白天收集临床信息、做临床操作,晚上再推敲每个患者的病情,查找书籍、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午夜梦回,也会回顾一些特殊病例。每个休息日都会来看一遍自己的患者,安抚患者,调整治疗。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不免出错,尤其是专培初期。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阿姨,支气管哮喘控制不佳的患者,但长期规律用药,近期出现感染的症状,喘息加重,胸部CT上可见肺上有斑片渗出影、结节影,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感染诱发的急性加重,治疗感染、加强支气管扩张治疗,就准备这样治疗好转了就出院,就像这位患者以往多次的住院经历一样。但我的attending老师查房的时候,突然问我一句为什么这个患者长期哮喘控制差,我如鲠在喉,我似乎真的没有太care这件事——她没有ABPA、EGPA的证据,但为什么长期规律用药,不停地在升级治疗,还控制不住?于是到了我最难受的时候,遇到了跨不过去的门槛,没有思路,苦思冥想也不得法。
只能重新捋病史、化验、检查,寻找突破口,这个时候我发现患者近几年的胸部CT上都可见到多发结节,大小不等,近期又出了斑片影,抗感染治疗难以消除,同时proGRP升高,又哮喘不好控制,会不会有关联呢?于是开始查找文献、请教专家,最后推测这几个结节及斑片,可能有问题,可能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最终加重哮喘,所以在我们的动员下患者做了两个结节的外科肺活检,最终诊断为肺类癌,使用醋酸奥曲肽微球联合吸入药物后,患者哮喘症状大大缓解。这已经是我一年多前接诊过的患者,每每回顾整个诊治过程,就会内心震荡。
临床中最怕的就是惯性思维,每个患者都有他的个体性,都称得上是疑难病例,一定要将整个病程掰开了、揉碎了,才能对得起患者,对得起自己。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PCCM专培的另一部分就是CCM,重症部分的培训,这对我来说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个阶段。六个月时间,独立管理呼吸重症患者,尤其是夜间、假日,需要独立快速做决策,识别休克原因、纠正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ECMO的建立、心肺复苏、血滤、液体复苏、溶栓等等。入职之初,我曾轮转呼吸重症病房,当时基本就是做上级医师的双手,按照指令做事,自认为学了一些知识,但远远不够。有了肺科病房的专培基础后,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了系统认识,具备了独自鉴别诊断的能力,再加上后期重症的培训,这一阶段似乎顺利了很多。也渐渐明白了,重症病房不仅仅是对症支持,我们还需要去究其根本。但重症患者不同于轻症患者,患者病情重,不允许我们出错,不给我们挽回的机会,一个误吸就可以带走一个人的生命,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小心,我这才理解,为什么一个重症患者可以需要多个临床医生及护士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努力做到不漏掉患者的方方面面。
除了临床实践外,我很乐于参加平素的理论学习。每周一的晚上,PCCM教学大课又带着我们回到了课堂,之后的专培学员间的病例讨论又把我们带到了各执一词的少年,每周三的疑难病例讨论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我们鉴别诊断的思路及范围。另外,还有每年的学术年会,很遗憾,我参加的不多,但未来,肯定要积极参加。
今年有幸能够和几位PCCM-Fellow一起驰援武汉。我们一行164人,其中有来自各个科室的医生及护士,我们开设的病房主要收治重型及危重型的患者,需要日夜值守,于是需要保证24小时污染区有医生,白班领导查房、调整治疗、做床旁操作、外出做检查;夜班则由有ICU住院总经验的PCCM-Fellow做组长,搭配其他老师,看护危重患者,处理紧急病情变化,我们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磨合成形,对患者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保障。这次经历,就像是我们在PCCM专培毕业前的一次实践大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喜欢的、职责内的、有成就感的事,很幸运、很幸福。
诚然,我还有很多很多不足。基本功不扎实,对少见病、病理以及影像等的学习不够;科研能力不足;奉献意识不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也就是素养不足;惰性、拖延癌……未来,道阻且长,努力成为「德厚、志远、才胜」的PCCM科医生。
张帅
医学博士,201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PCCM fellow。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如果没有专培期间收获的知识、思维和技能,我想我无法圆满完成援鄂的医疗工作。COVID-19充满着未知,但总有我们熟悉的地方。正是基于在专培期间学习、积累的重症肺炎、ARD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诊治知识,帮助我完成了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的任务。
自2017年12月进入PCCM专培以来,两年半的时间已经过去,先后轮转了呼吸五部、MICU、呼吸二部、呼吸诊察部、肺移植科、SICU,担任了MICU住院总医师、呼吸中心住院总医师、大内科住院总医师,除了协助主诊医师管理病房外,还有会诊、门诊、协调床位、危重病人抢救、组织呼吸中心病例讨论等各种活动的任务,以及气管镜、肺功能、睡眠监测操作及报告书写的工作。这两年半的fellow工作,让我受益匪浅,实现了从一名一线医师向二线医师的转变。
PCCM专培项目对于轮转科室和时长、病种和病例数及操作种类和数目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设定帮助我们积累了经验,开拓了眼界,变得更加「全能」。Fellow既要像一线管床医生一样多花时间在床旁、获取「一手」资料,又要像二线医生一样独立思考、敢于决断、善于统筹安排。在病房协助主诊医师带组的工作中,对于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疗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对于少见疑难病的认识也有了加深。临床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气管镜、肺功能、睡眠监测、胸腔穿刺让我们在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中具备了基本技能,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重症超声、气管插管、呼吸机管理则让我们在危重症患者的管理中得心应手。
呼吸中心大查房中,作为讲者,从选择病例,到准备病历摘要、讨论幻灯,在病例诊疗过程的梳理及文献、指南的检索和整理中,在和影像、病理及其他相关科室医生的讨论中,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在病历和诊断思路汇报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作为听众,在老师、同事们的分析中学习新的知识,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思辨,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每周一的教学活动分为授课和病例讨论两个环节。授课的老师都针对其专业领域的权威共识或前沿发展精心准备了满满干货,让我们有机会补充、更新各个专业方向的知识。病例讨论就像fellow们的呼吸中心大查房,提供病例的fellow和主持的主诊医师带着大家一起探讨,也许是一个几经波折才水落石出的诊断难题,也许是一个伴随各种矛盾治疗棘手的复杂病症,也许是一个整个职业生涯都遇不到几例的罕见病,只要有思考,就有收获。
不得不提的还与PCCM全国微信大群里的病例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PCCM fellow每周两次分享病例,吸取其他医院PCCM学科的先进、独到之处。乔老师的提问也每每引人思考,鞭策我们查阅书籍、文献,使得我们对于已有的知识认知得更加深刻,有时既有的知识也会推翻重建。
如果没有专培期间收获的知识、思维和技能,我想我无法圆满完成援鄂的医疗工作。COVID-19充满着未知,但总有我们熟悉的地方。正是基于在专培期间学习、积累的重症肺炎、ARD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诊治知识,帮助我完成了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的任务。在担任MICU院总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让我面对危重病人抢救不再惊慌,而是能够有条理地分析、思考,在夜班时对突发问题做到独立判断、寻求解决方法。成长,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这次疫情,是对我们PCCM fellow的一次考验,在武汉的工作告一段落,回到北京大本营,疫情又起,随时准备投身新的战斗。
邢斌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2017年12月加入PCCM专科医师培训。
PCCM培训却给了我一个担任ICU病房二线医师的机会,让我不得不促使自己更多的了解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掌握相关的技能,更好的完成工作,这与之前的学习模式是完全不可比拟的……面对新发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PCCM医师与传染科医师及急诊科医师一起筑起了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我的PCCM专科医师培训已经进行到了第3个年头。我有幸在2017年12月,自己入职后的第4年参加了PCCM专科医师培训。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这3年的培训在自己知识体系的完善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自己接受的8年院校教育,包括医学预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阶段,主要是为自己后续医学知识的积累打下了基础,而针对呼吸专科领域的知识,了解的却并不充分。
这3年的培训,让我有机会对呼吸及危重症医学领域各个亚专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危重症医学领域,在这一方面自己的了解非常欠缺,以往的轮转也只是作为一个住院医师去管理有限的几个病人,但PCCM培训却给了我一个担任ICU病房二线医师的机会,让我不得不促使自己更多的了解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掌握相关的技能,更好的完成工作,这与之前的学习模式是完全不可比拟的。
在今年上半年,我跟随医院的医疗队参加了驰援武汉的抗疫工作,在工作之余及隔离期间我不禁思考,PCCM专科医师培训对专科医师的培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PCCM医师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疾病的早期发现。面对新发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PCCM医师与传染科医师及急诊科医师一起筑起了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首诊多在发热门诊、急诊或呼吸科门诊,住院后多收入呼吸科病房或内科ICU病房,PCCM医师工作在院内会诊、呼吸病房及内科ICU病房诊治的众多岗位上,应具备足够的敏感性,以早期发现疾病。
其次是疑似病例的筛选和鉴别。这其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而疾病的鉴别诊断是重中之重。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的时间与季节性流感的高发季节重叠,早期及时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区分感染患者、避免交叉感染有重要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影像学多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众多的肺部疾病,甚至包括早期肿瘤等都可以有类似的表现,特别是对确诊病例数不多的中低风险地区,进行准确的筛选和鉴别是正常的医疗秩序得以开展和维持的重要前提,PCCM医师应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是确诊患者的全程管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多数为轻症,甚至部分可无肺炎表现,但部分患者病程中会出现病情加重,进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患者。面对一种新发的疾病,在缺乏对疾病的全面了解及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需借鉴既往病毒性肺炎诊治的相关经验。比如如何尽早识别高风险患者从而提前干预,如何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从而避免这些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严重后果,PCCM医师应该在其中发挥作用。特别是面对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的患者,如何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呼吸支持手段,从鼻导管吸氧、经鼻高流量、无创呼吸机到气管插管,乃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更应该是PCCM医师的主要工作。对于轻症患者及恢复期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PCCM医师也应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康复的全程综合管理。正是因为PCCM专科医师培训,才让我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承担多个岗位的工作。
在接下来的半年中,按照轮转要求,我还要轮转气管镜室、肺功能及睡眠室、麻醉科等岗位,进一步加强操作技能。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完成学习。
何璇
医学博士,PCCM专培学员。2011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11-2014年留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2014年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现于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间质性肺疾病。
轮转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当时大家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我们和各位进修老师内心都有一丝恐惧。但当这样的患者真的来到大家面前时,我们都能收拾心情……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呼吸人在这些疫情面前的担当和责任。
从2017年11月起,我有幸成为PCCM专科培训的学员,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3年的学习生涯。按照业已安排好的学习培训计划,我认真地进行着每一部分的培训和学习。
经过在气管镜室的学习,我进一步掌握了结合胸部CT和支气管镜镜下结构明确病变位置的能力;我对独立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和经支气管肺活检,r-EBUS定位病灶等操作增加了信心。观摩学习了EBUS穿刺纵隔淋巴结、冷冻肺活检、胸腔镜、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气道狭窄的处理(球囊扩张、冻切、支架置入),知道了我们的气管镜室原来能够做这么多事情,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做临床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MICU院总的工作过程中,我重点学习了急危重症的抢救。坦白讲,在担当MICU院总期间,我压力很大,因为当时对自己进行重症监护室的一些操作和临床决策没有很大的信心。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当我结束监护室院总工作时,这方面的信心有了明显的提升。等回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通病房后,明显感觉到,在做临床决策时,没有了原来的犹豫和纠结。
在手术麻醉科的轮转,不仅掌握了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的操作,还对手术麻醉科的独立一线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二部二病区、国际医疗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部的轮转,让我对肺动脉高压、肺栓塞、肺血管炎、呼吸康复、肺结核的诊治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国际医疗部我学习到了与患者的沟通方式可能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二病区轮转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当时大家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我们和各位进修老师内心都有一丝恐惧。但当这样的患者真的来到大家面前时,我们都能收拾心情,在做好所有防护工作的前提下,积极负责的完成工作。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呼吸人在这些疫情面前的担当和责任,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控制疫情。
PCCM专培让我收获很多,自己也还欠缺很多,我会继续努力。
任晓霞
医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PCCM fellow。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
能力源于实践,精湛医术需要更加严格的磨砺。许多知识光靠看书本是永远学不会的,许多病例光看别人处理永远掌握不了精髓。呼吸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病人的痛苦一刻没有解除,自己就得不到心安。
2017年12月,自己有幸成为中日呼吸中心PCCM学员之一,目前已加入PCCM培训两年余。在此期间,在呼吸中心各位老师、同事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感到自己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能力源于实践,精湛医术需要更加严格的磨砺。许多知识光靠看书本是永远学不会的,许多病例光看别人处理永远掌握不了精髓。呼吸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培训起初,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大多数时候都一筹莫展,既不能准确的找到病因,也无法精准的定下决策。
但患者的病情就是命令,病人的痛苦一刻没有解除,自己就得不到心安,而自身能力的差距使得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本能恐慌感。不懂得抓紧学,不会的抓紧补,不精的抓紧问,在实际操作当中一点一滴的努力提高自己,在病例实战当中一点一点的磨砺自己。渐渐的,由主诊老师带着自己看病人变成了自己带着研究生、进修医师看病人,由请教主诊老师下诊治决策变成了自己果断做主定决策再跟主诊老师汇报,切实感受到了自己临床经验的长进、处理病人信心的增强。而能力提升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实践出真知的朴素哲理。
团结才有力量,攻克难关需要更加和谐的团队。在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这个国内呼吸领域顶尖的团队中工作,经常会面对各种疑难杂症,许多问题仅靠自己根本不可能解决。这几年的培训经历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不管再怎么努力,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想办法,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而搞好团结,使大家在一个团队中心情愉悦的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沟通,且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和同事愉快的配合:任何时候都要放下身段,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同事,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优点,遇到难题的时候互相商量一下,碰到问题的时候和本科或其他科同事探讨一下,许多问题在一个接一个的电话中即可解决。另一个是,和进修医师、住院医师高效的配合:工作中多沟通、多商量,生活中多关心、多交流,真正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在轻松愉悦中工作,效率高,成长快。还有一个是,和患者愉快的沟通:善于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多做化解矛盾的工作,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努力,我们的事业必将蓬勃发展。挫折也是财富,当好医生需要更加成熟的心态。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经历是一笔财富,参加培训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大熔炉,既是对医术的淬火,也是对心态的磨练。现在回想起来,过程中的艰辛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但也惊喜的发现,自己在心态上比以前沉稳了很多。我也深深感受到,做好一名医生,不仅需要医术的精湛,同时,成熟的心态也是应有之意。这就需要,一方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参加培训后自己的业余时间少了很多,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然而即使是这样,对于我个人来讲仍然感到与同事相比、与各位老师的期望和要求相比、与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标准相比,自己各方面的差距很大,这是客观的,这就使得自己必须拿出更加刻苦的精神,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是坦然面对挫折:当好一名医生,需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成功者的欢呼,更多的时候是怎么面对挫折,要努力提升逆商,永远不放弃,永远不气馁,正确面对批评,及时调整心态,努力做一名合格医生,为更多的患者缓解病痛,也为医疗行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同时,自己也真正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崔晓阳
医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现就职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四部,目前为PCCM专培第三年。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三年前的我很难想象,如今自己可以对呼吸科的常见疾病有类似条件反射般的诊疗思路,可以熟练的完成气管镜的常规操作,可以胜任呼吸科普通门诊帮助病人解决一切基本的问题,可以通过北医二阶段呼吸专科的考试,可以应付监护室里的危重病人完成了ICU院总的工作。
时光荏苒,三年的PCCM培训即将进入尾声。回忆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感慨良多。经历了这三年的锻炼,我感受到自己多方面的成长。
首先,专业素养方面,我不是呼吸科出身,之前对于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认知仅停留在《内科学》大课上呼吸内科这一部分理论知识以及一阶段轮转期间三个月呼吸科的培训。三年前的我很难想象,如今自己可以对呼吸科的常见疾病有类似条件反射般的诊疗思路,可以熟练的完成气管镜的常规操作,可以胜任呼吸科普通门诊帮助病人解决一切基本的问题,可以通过北医二阶段呼吸专科的考试,可以应付监护室里的危重病人完成了ICU院总的工作。
这些成长,都得益于三年来在临床上手把手带过我的老师们以及身边优秀的队友的教导与帮助。特别是每周一次团队内部的病例讨论及微信群上的讨论,是我们非常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一方面,大家分享日常工作中经历的难忘的病例,一方面从每一次展示中可以学习他人的临床思路,是极为可贵的提升机会。
从进入PCCM至今,我一共做了5次病例分享,每次准备病例的过程都是一次挑战,需要在接诊过的病例中反复比较筛选出难忘的有指导意义的病例,选取讨论切入点,归纳总结制作PPT,反复修改,查阅文献做文献复习。讨论的过程中要控制节奏,引导大家讨论。回顾自己做的这5次病例分享,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分析问题的角度不断提升,条理性逐渐增强,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我更自信了。
其次,科研能力方面。医生的成长源于临床,升华于科研。科研是对琐碎临床工作的提炼和总结。虽然Fellow们临床工作非常繁忙,但大家都没有仅仅止步于临床。我们的指导教师引导我们总结经验,查阅资料,鼓励我们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大部分小伙伴在培训期间都有SCI论文发表。
在专业能力进步的同时,PCCM培训还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曾经,对于很多事情我都充满着畏惧心理,比如门诊、比如气管镜操作、比如会诊、比如监护室内的各种穿刺、各种操作。随着培训的结束,特别是结束了呼吸四部院总及呼吸中心院总的历练,自己逐步解锁了各项技能后,如今再面对这一切少了曾经的慌乱,多了一份镇定和自信。回想三年里经历的点点滴滴非常感慨,我真的很开心看到现在的自己,也感激自己吃过的苦、感谢自己的坚持。
三年的时光是我们临床生涯中一个非常短暂的片段,但这三年的专科培训对我们日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能够站在如此优秀的平台,与阳光积极的同事们并肩接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大牛们手把手的教导,让我感到无比荣幸,也无比珍视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三年的点点滴滴会在我日后的职业生涯及个人生活中烙上印迹,感谢这三年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