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感冒」后胸闷、咳牛奶样痰,为何抗感染无效、影像很不典型,却3天明确罕见病诊断?支气管镜哪种操作能避免漏诊?
来源: SIFIC感染官微 2021-03-24

患者一次「感冒」后开始胸闷,后出现暗红色血痰一口


女性,46岁,江苏人,2021-03-08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胸闷伴咳嗽咳痰3月。


现病史:

2020年12月,患者一次「感冒」后开始胸闷,夜间为主,伴咳嗽咳痰,痰液呈白色;无发热、胸痛、气急、咯血等不适。自行服用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2021-01-04,出现暗红色血痰一口,遂至当地医院查胸部CT:两肺胸膜下磨玻璃影,左上肺磨玻璃样结节;CRP及呼吸道病原体检查(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嗜肺军团菌、腺病毒)等结果均为阴性;先后予以头孢克肟、奥司他韦、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未再咯血,仍有咳嗽咳白痰;2021-01-28随访胸部CT:两肺病灶较前无明显吸收。

2021-02-01,就诊我院,停抗感染药物予复方甲氧那明、孟鲁司特等对症治疗,患者咳嗽症状稍有缓解。

2021-03-01,我院复查胸部CT:两上肺炎症,左肺小结节,较外院01-28CT片相仿。为明确肺部病灶原因,于03-08收入我科。

病程中,患者精神可,胃纳及二便无殊,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结核病史。



入院检查(2021-03-08)


体格检查:

T 37℃,P 96bpm,R 20次/分,BP 102/67mmHg。

神清,气平;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112g/L;WBC 6.12X109/L,N 58.9%,EOS 0.8%;PLT 174X109/L;

炎症标志物:hs-CRP 0.5mg/L;ESR 4mm/H;PCT 0.06ng/mL;

血气分析:pH 7.43,PaO2 99mmHg,PaCO2 38mmHg;

尿常规:PRO(-),RBC(+),WBC(-);

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出凝血:均正常;

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G试验:1-3-β-D葡聚糖 :阴性;

T-SPOT.TB:A/B 14/16;

肿瘤标志物:均阴性;

自身抗体:抗RNP抗体弱阳性;ANA(-),ANCA(-),抗GBM抗体阴性;

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均正常;

细胞免疫检查:CD4/CD8 1.1;CD4+ 587cells/μL;


辅助检查:

2021-03-08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间隔2个月的胸部CT病灶无明显变化;常规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鉴别诊断如何?


病史特点


患者中年女性,慢性病程,胸闷伴咳嗽咳痰,白色粘痰为主,曾咳暗红色血痰一口;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正常,抗RNP抗体弱阳性,T-SPOT.TB轻度升高;胸部CT表现为两上肺为主胸膜下磨玻璃影,间隔2个月的胸部CT(2021-01-04和2021-03-01)病灶无明显变化;常规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可能的诊断如下:


1 呼吸道病毒感染


起病前有感冒病史,呼吸道症状为主,胸部CT表现为两上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需考虑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但患者病程时间较长,且间隔2个月的胸部CT影像无明显变化,故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病变基本可能排除。


2 特殊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病程中有咯血,胸部CT表现为两上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间隔2个月的胸部CT影像无明显变化,T-SPOT.TB轻度升高,常规抗细菌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故需考虑低度毒力的特殊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非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行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和肺活检,送涂片、培养、微生物二代基因测序等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诊断。


3 肺腺癌


患者中年女性,既往体健,慢性病程,主要表现胸闷和咳嗽咳痰,胸部CT表现为肺磨玻璃影,以右上肺为主,间隔2个月病灶无明显变化;多次查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均正常,需要考虑肺腺癌可能,可行支气管镜下或经皮穿刺肺活检和组织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4 肺泡蛋白沉积症


胸部CT表现为两上肺为主肺外带的磨玻璃影,间隔2个月随访CT病灶无明显变化,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正常,多种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描述咳出的痰不多,时呈乳白色牛奶样。需要考虑处于病程极早期阶段的肺泡蛋白沉积症,确诊有赖于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的相关检查。病程中虽有痰血,但仅为一过性症状,不除外因咽喉部炎症所致。


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2021-03-09 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管腔通畅,未见新生物;于右肺上叶尖段行肺泡灌洗,灌入生理盐水150ml,回收液静置数分钟后仍显浑浊,无沉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匀浆送检微生物学及mNGS检查,右上叶尖段行TBLB。



2021-03-10 右肺上叶尖段肺组织活检病理回报:送检肺泡组织大量肺泡腔扩张,其间可见嗜伊红物沉着;结合特殊染色:PAS(+);考虑肺泡蛋白沉积症。痰和BALF细菌、真菌涂片及培养,均阴性;涂片找抗酸杆菌阴性;BALF送mNGS检测:阴性。



2021-03-11 考虑肺泡蛋白沉积症诊断明确,但疾病处于极早期,动脉血气分析正常,肺功能未受明显影响,予出院。嘱定期门诊随访,包括胸部CT。


最后诊断

肺泡蛋白沉积症



诊断依据:患者中年女性,慢性病程,主要表现为胸闷伴咳嗽咳痰,痰不多,时呈乳白色牛奶样,胸部CT表现为两上肺为主肺外带的磨玻璃影,间隔2个月随访CT病灶无明显变化,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正常,多种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静置数分钟后仍显浑浊,微生物检查阴性,肺组织活检病理见大量肺泡腔扩张,其间可见嗜伊红物沉着,PAS染色(+)。综合上述资料,故肺泡蛋白沉积症诊断明确。


经验与体会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是一种弥散性肺部疾病,典型的发病年龄约为40-50岁,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2倍。其主要病因分为自身免疫性、先天性以及继发性(如大量粉尘暴露、血液系统肿瘤、干细胞移植后等)三大类,其中自身免疫性PAP为成人最常见类型,主要是由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信号传导紊乱所致肺泡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的过度清除。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既往体健,无相关高危病史;且入院后查自身抗体见抗RNP抗体弱阳性,故而考虑为自身免疫性PAP。


PAP在成人中通常呈隐匿性发病,约1/3患者无明显表现。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52%-94%)、咳嗽(23%-66%)、咳痰(1%-4%)、乏力(0-50%)及低热(1%-15%),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干咳较为常见,偶有咯稠厚的胶冻样痰。体格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少数患者可闻及湿啰音,约25%的患者可见杵状指和发绀。典型的胸片常表现为中下肺野双侧对称性肺泡影;高分辨率CT常显示磨玻璃样不透光区,以均匀分布为主,部分可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呈多边形,称为「铺路石征」,地图样的铺路石征改变常见于自身免疫性PAP患者。本例患者胸部CT主要表现为两上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非上述典型表现,可能与病变处于极早期有关。


确诊成人PAP依赖组织病理学特征: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充满PAS染色阳性的絮状和颗粒状脂蛋白样物质;自身免疫性PAP的确诊在此基础上,需要在血清中检测到抗GM-CSF抗体,其滴度升高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PAP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约为91%-98%;肺泡灌洗液中的抗体滴度升高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更相关。


PAP的治疗方案选择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无症状且几乎无生理损害的患者以及有轻度症状、静息时血氧正常或轻度低氧血症的患者,无需立即治疗,可以随访观察;对于中重度患者,可选择进行全肺灌洗,30%-50%的患者仅需接受1次灌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6-12个月为间隔重复进行。对于临床无法耐受全肺灌洗的患者,可通过雾化吸入或皮下注射重组GM-CSF,二者之中,雾化吸入治疗更为方便且有效率可能更高。对于上述治疗后仍出现进行性呼吸系统损害的患者,目前尚无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治疗性血浆置换以及肺移植对于少数患者可能有效,但复发率较高。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对于PAP的初始治疗并无作用,并且可能会增加患者死亡率。


PAP是一种罕见疾病,貌似肺炎但非感染性疾病,是「类肺炎」需要鉴别诊断的一类重要疾病。临床漏诊误诊率高,抗感染和皮质激素治疗无效。临床有怀疑予支气管镜检查时,需要与相关医生沟通并进行PAS特殊染色,否则容易漏诊。本例虽然是极早期的PAP,影像学表现很不典型,但由于入院检查前对疾病的精准分析、感染病科与支气管镜检查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精诚合作,入院第3天便明确此罕见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Kumar A, Abdelmalak B, Inoue Y, et al.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in adults: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approach. Lancet Respir Med. 2018; 6: 554.

[2] Suzuki T, Trapnell BC.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syndrome. Clin Chest Med. 2016; 37(3): 431-440.

[3] Gay P, Wallaert B, Nowak S, et al. Efficacy of whole-lung lavage in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a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study of GELF. Respiration. 2017; 93: 198.

[4] Tazawa R, Ueda T, Abe M, et al. Inhaled GM-CSF for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N Eng J Med. 2019; 381: 923.


作者:王萌冉、金文婷、马玉燕;审阅:胡必杰、潘珏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SIFIC感染官微」(ID:sific2007 )

原链接戳:探案丨中年女性“肺炎”咳嗽,精准分析一“镜”定“病”!


本文完

排版:Jerry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