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从新中国成立之时「十痨九死」的薄弱基础,发展成为专业领域辽阔、技术先进、从业者广大、在疾病防治中举足轻重、倍受尊崇的大学科。七十年,中国呼吸学科经历了由弱变大,由大正在变强的历史进程。在学科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中,几代呼吸人,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如今,中国呼吸事业正迸发出强劲活力,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无论您是把毕生献给中国呼吸事业的前辈,还是刚刚加入呼吸队伍的新兵,在专题片中,您也许能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听到学科发展的脚步,感受到「呼吸与共,薪火相传」的力量……
解说词
第一阶段
肺结核防治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在上海广慈医院实习的汪钟贤患上了肺结核,而肺结核病严重的发病现状更使他忧心忡忡。毕业时,可以有多种专业选择的汪钟贤毅然做了一名呼吸专科医生。
在汪钟贤与结核病抗争的70年里,有一个人对他影响至深,他叫吴绍青。1933年,吴绍青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防痨协会。在上海市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这样一份报告。
1937年,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在上海成立,由此吹响中国向肺结核宣战的集结号。
「十痨九死」是当时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现状最形象的描述。这成为新中国呼吸病学科开始建立时所面临的第一大医疗问题。南有吴绍青,北有裘祖源。1932年,裘祖源在北京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结核病与公共卫生防治机构——第一卫生所。
1962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屠德华分配到北京市结核病防治所,和裘祖源成为同事。1965年,屠德华跟随恩师阚冠卿,来到北京平谷大华山的村子里。从市到区县,再到基层卫生院、卫生所,针对肺结核防治的三级防痨网慢慢建立起来。也成为中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独一无二的创举。
肺部检查、X光检测、痰涂片成为中国呼吸学科发展最初阶段的主要检查项目。从建国开始到60年代末,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特别是以链霉素、雷米封等为代表的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使中国的肺结核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对结核病的防治过程中,呼吸学科的业务体系和人才队伍获得了进一步的建立和成长,逐渐夯实了我国呼吸学科早期的基础。
第二阶段
肺心病防治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呼吸学科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阶段。197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程显声和同行们开始投身于针对肺心病的攻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呼吸学科开始了针对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及所导致的呼吸衰竭的全面阻击。在全国肺心病防治协作组,牵头人蔡如升、翁心植的领导下,成立了省和地区的协作组,于润江、段生福等专家紧密团结协作,组织领导了全国范围内对「呼吸四病」的防治研究,这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医学研究课题与防治任务。从慢支、慢阻肺到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从肺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到心、肺、脑功能衰竭,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病机极为复杂。有人说,「一个肺心病涵盖了大半个内科」。
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功能室的墙上,有两张照片格外抢眼。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肺功能的专著,全国第一个肺功能培训班只有8位学员。
七八十年代,包括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机械通气、支气管镜应用和一系列重要的技术手段逐渐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一项重要技术手段的出现对于呼吸及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疾病规律的一套诊疗方法的形成,肺心病急性发作、肺性脑病的病死率迅速从30%降低到10%以下。「八五」、「九五」期间,对全国10万15岁以上的慢阻肺、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成为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调。
第三阶段
现代呼吸病防治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到现代呼吸病学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疾病防治谱的改变、研究范围的扩大、技术进展和大学科格局的变化。慢阻肺、哮喘、肺炎、各型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睡眠呼吸障碍、胸膜疾病、肺间质性疾病等的防治被呼吸学界更加关注。
呼吸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会出现呼吸衰竭,而呼吸衰竭的救治方法——呼吸支持技术以及呼吸学科最熟悉的感染性疾病诊疗构成了危重症医学的核心内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呼吸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大的格局转变——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发展,由此形成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即PCCM专科)成为现代呼吸病学主体架构。
2003年春天,SARS,一种人类从未遭遇的传染病不期而至。疫情突袭,重压之下的中国呼吸医生义无反顾的勇敢应战……而摆在呼吸学界面前的考验,不仅是生死,更是对未知疾病的攻坚克难。
在中国,另一项「瘟疫」则更加长期严重地危害着中国人民的健康。
这是2003年8月,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呼吸病学家翁心植去看望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吴英恺的场景。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翁心植教授即进言国务院,发起了全国控制吸烟运动,到八十年代完成了中国首次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推动成立控烟组织,开始了艰难的旷日持久的控制吸烟工作。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中国的控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5岁及以上人群总吸烟率从1984年的33.9%下降到2018年的26.6%。
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呼吸学科出现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2002~2004年,由钟南山院士率领团队调查发现,我国40岁以上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提示加强中国慢阻肺的监测和防控迫在眉睫。在哮喘研究领域,广州呼研所在国内最早开展气道高反应性研究,为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年,冉丕鑫教授课题组确证了生物燃料烟雾是慢阻肺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这一研究结果被我国慢阻肺诊治指南与全球慢阻肺防治指南采纳。
2010年,中国关于肺栓塞半量溶栓的研究发表后为国际诊疗指南采纳,成为肺栓塞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2018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首项成果,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
2019年,《柳叶刀》发表「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揭示了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喘息症状性哮喘的患病率为4.2%,患病人数达到4570万。
近年来,中国呼吸学界的研究成果不断发表于国际期刊,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在肺栓塞的防治方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体系,救治成功了大量的病人;在呼吸衰竭的救治技术和呼吸支持技术的体系建设上,呼吸学界都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呼吸介入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已经臻于国际水平。
近两年,呼吸学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正式列为国家首批的专科医师培养试点项目。由此,国家正式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作为专科。在专培的基础上,呼吸界形成了专培、专修、单修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启动中国呼吸学科的人才培育工程。这成为呼吸学科发展的定局之举,从根本上决定了呼吸学科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呼吸学界大力推动基层的呼吸疾病防诊治和康复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成立了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加强基层成为中国呼吸学科发展的定势之举。
2016年8月,中国呼吸专科联合体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协同与发展的共有平台。
2018年3月,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逾千家二级以上医院通过认证。
面对依然严峻的发病形势,国家对呼吸疾病防治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利好政策相继出台。2016年12月,慢阻肺被纳入国家分级诊疗政策;2017年1月,慢性呼吸疾病防治纳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专项中设立项目数量和支持力度首次达到与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等量齐观的水平;在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方案2019-2030》的15项专项行动中,有8项与呼吸疾病的防诊治密切相关。呼吸学科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2019年11月,第十三届全球防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大会在京召开,王辰院士代表GARD宣读并发布了《国际肺部健康促进行动北京宣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呼吸疾病防治的全球行动宣言。
岁月更迭70载,筚路蓝缕是初心。中国呼吸学科经历了由弱变大,由大正在变强的历史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之时「十痨九死」的薄弱基础,发展成为专业领域辽阔、技术先进、从业者广大、在疾病防治中举足轻重、倍受尊崇的大学科。几代呼吸人,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中国呼吸事业迸发出强劲活力,呈现迅猛的发展。君子弘毅,任重道远。中国呼吸界背负历史使命,励志前行……
感谢瀚晖制药有限公司的支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