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界
日前,科技部发布2016年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此,《呼吸界》记者专访了广州呼吸所所长陈荣昌,让他带我们到实验室一探究竟。
呼吸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陈荣昌: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每年设立开放课题,欢迎兄弟单位的同道一起合作研究。重点实验室过去强调基础研究,近年来探索建立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研究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实验室贯彻钟南山院士倡导的“临床-基础相结合”研究理念,主要任务在于:瞄准国际前沿呼吸与危重症的关键和热点问题,面向我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重大问题(例如,新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等),联合优势团队进行研究探索,努力发展适合国情的临床诊治规范、共识、指南,以及“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药物、技术、器械,真正做到“顶天立地为人民”。
博士生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呼吸界:实验室对于我国呼吸疾病防治和学科发展的意义?
陈荣昌:国家重点实验室集呼吸疾病临床诊治、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在呼吸与危重症,肺部外科,变态反应与肺部疾病,肺部肿瘤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水平,呼吸内科在专科排名中连续7年位列全国第一。作为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重要的研究中心,临床诊治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在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方面起到领头的作用。
呼吸界:目前取得哪些突破性进展以及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陈荣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归纳如下:
1、推动我国在重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H1N1、H7N9、H5N6,MERS等)临床救治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创下H7N9, H5N6, MERS等国际最高救治成功率,牵头撰写多部诊治指南。同时,也结合基础和联合其他团队,在防控策略,发病机制,抗病毒血浆或血清的研究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救治H5N6重症患者(《New Eng J Med》);应对中国首例唯一中东冠状病毒MERS的成功救治(《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等重要事件或关键问题上获得世界同行认可。也建立了“平战结合”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和研究中心,重症病例隔离与救治一体化的重症病例救治平台。在急性肺损伤相关机制和呼吸力学导向的肺保护机械通气策略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进展。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综合防治与早期诊治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是慢阻肺的“大国”,首先需要了解国情。通过国际化标准的流行病学研究阐明了我国的慢阻肺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我国的生物燃料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探索出相应的规律与防治方法[相关的研究论文获国际环境流行病学会(ISEE) 2014年度“环境流行病学最佳论文”(每年度仅1篇)]。针对社区人群的防控策略与方法也是我国的特色之一,通过系列的研究,证明社区早期干预是“价廉物美”的有效方法[系列研究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早发现,早干预是否可行?能否提高疗效?这些都是国际上特别令人关注的问题。团队人员通过系列的研究,提出适合基层的早期发现的方法。通过严格的随机双盲前瞻对照研究证实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减缓肺功能的下降。这些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慢阻肺防治水平走向国际领先的行列。此外,探索氧合-抗氧化失衡与相应的治疗方法,稳定期优化药物治疗等研究也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WHO制定慢阻肺全球防治创议(GOLD)]引用和推荐。
3、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实验室在哮喘流行病学、气道高反应性和临床诊治方法方面有很好的基础。通过联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华浩教授的哮喘研究团队和深圳大学的刘志刚教授的免疫学研究团队,促进了我国哮喘相关的研究水平的提高。在哮喘发病机制、免疫治疗方法与相关机制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水平。首次阐明了尘螨过敏原基因组图谱及其肠道微生物优势菌群;建立了过敏原分析及抗原气道激发试验的新技术;明确尘螨特异性抗体(IgG4)是哮喘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项的研究成果被我国和国际指南应用和推荐。此外,关于慢性咳嗽的病因、临床诊治流程与相关的机制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水平。建立的咳嗽动物模型属于全球首创,有力推动了我国咳嗽领域的研究水平的提高。阐明了我国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建立了我国的诊治指南和诊治工作流程,探索了不同类型的气道炎症与咳嗽的关系,指出了控制咳嗽的药物研究方向。
4、“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早期肺癌预后预测”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期肺癌如何发现?如何鉴别?如何“微创”治疗?和如何预测远期复发转移?针对这些关键问题,外科与内科合作,基础与临床合作,探索出“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相关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因病制宜,因人定策”的个体化肺癌微创根治手术新模式,首创高选择性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国际上首次提出“无管微创手术”概念, 降低了手术的成本,减少了创伤和痛苦,使术后快速康复成为可能。临床大数据与基因检测技术的结合,探索出“早期肺癌预后判断及复发转移相关分子靶点与预测模型”,使肺癌术后患者的药物治疗“个体化和精准化”。这些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肺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水平提高。
呼吸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况介绍?
陈荣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医疗不。首任主任钟南山院士,现任主任为冉丕鑫教授,学术委员主任为黎孟枫教授。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近60人,其中专职及特聘课题组长近40人。实验室是依托广州医科大学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于2009年通过建设验收正式成为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首个和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严格的考评与淘汰机制,每5年作为一个评估周期。2011年适逢国家科技部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时间,实验室经历了首次评估评估的考验。当时我们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2年多的时间,成绩并不突出,但能够顺利通过考评。在首任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贯彻实验室的方针,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深圳大学的免疫学团队等团队的合作,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特色与优势凸显,吸引了不少“海归”、“国家千人和青千”人才加盟实验室,形成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1)突发性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与肺损伤;
(2)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肺癌。
近年来逐渐关注大气污染(雾霾)对呼吸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组建了一支由院士领衔、教授支撑、青年学者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实验室自2010年来累计获批/主持国家、省部级、地市以上项目380余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等国家级项目180余项。近5年实验室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The Lancet》、《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British medical journal》、《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PNAS》、《Chest》等国内外著名医学杂志发表SCI文章620余篇,其中IF大于10分28篇。近5年多来实验室获授权专利达1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达8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实验室领衔主办、合办、协办多项国际、国内著名学术会议(论坛)。实验室引领国内呼吸疾病防治指南的制定。近5年来,牵头或参与撰写我国呼吸疾病诊疗相关的各类指南与专家共识共25部,其中MERS病毒防控、肺功能检查、咳嗽等指南共9部(8项牵头)。实验室慢阻肺 5 项研究成果为国际慢阻肺诊治指南GOLD所引用,多项慢性咳嗽研究成果为ACCP咳嗽指南所引用。
实验室近5年主编专著及教材10余部、参编30余部。实验室创办了我国呼吸疾病领域首个国际性SCI科技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2011年12月被PubMed收录,2013年2月为SCI所收录,2015年收获的第一个影响因子为1.783,2017年影响因子2.36,正努力推动着我国呼吸疾病研究迈向世界的科技学术交流。
实验室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及广州市等各级奖励近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第一完成单位2项,第二完成单位1项,参与单位2项),省部级一、二、三等及优秀奖项目20余项,市地方级一、二、三等奖项十余项。
实验室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局面,离不开国家科技部,广东省和广州市地方政府,广州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支持。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研究所对所有关心和支持实验室发展的部门和人士表达衷心的谢意!在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我们正在筹建的亚洲规模最大的广州呼吸中心(广州市荔湾区大坦沙桥中路),7月7日(一周后)将会破土动工。未来的“广州呼吸中心”,将会有力支撑实验室的五大功能:
呼吸疾病创新研究中心、呼吸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与产学研中心、新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救治与研究中心、呼吸系统疑难疾病诊治中心、呼吸系统疾病临床防治的人才培养基地
。也期盼与国内外的同道有更多的合作,努力做好引领我国呼吸疾病研究迈向世界的领头羊。